【書與人】上海淪陷時期中國文人的立場
在敵人的魔爪下存活,意味著必須選擇:或積極抵抗,或表現軟弱、言行不一。積極抵抗者以反抗界定人性,消極抵抗者選擇退隱以維護自己的道德操守,附逆者則辯稱想要活下去是人之常情。
那第一聲炮響是我盼了許久的。它終于意外地走來了。許多朋友在那天早晨感動得瘋狂似的跳起來,稱這為“神圣的炮聲”……這是作家巴金對1937年8月13日打響的淞滬之戰的描述。知識分子終于等來了中國軍隊對入侵者的反擊。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城市知識精英以各種形式,抗議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淞滬槍聲響起后,作家紛紛以手中的筆為武器,動員民眾。然而,政府對草根政治所抱持的漠視甚至敵視態度很快澆滅了他們的樂觀情緒。“炮聲一響,文化無用”,胡繩的感受表達了文人們從戰前的精神領袖淪為旁觀者的失望之感。
11月,大上海落入日本遠征軍之手??谷站韧鼋M織被取締,知識分子紛紛逃往內地或香港。那些留守在租界地的文人們,在漫長的日本占領時期,深陷在道德與政治、生存需要和愛國感召的兩難困境之中,一些人奮力抵抗,一些人選擇退隱,另一些選擇與敵人合作,許多人都在恐懼、煎熬、自責和辯解中苦度時日。
淪陷時期的孤島出現一種詭異現象:報紙之多,勝過戰前任何時期。“頂著西商的招牌,說著中國人的道理”的洋報紙開辟文學副刊,提供發表愛國言論的平臺。在暨南大學教授中國文學的王統照是柯靈編輯的《文匯報》副刊《世紀風》的撰稿人。他敏感高蹈,內心苦楚:一個人怎樣才能在淪陷區活命,同時不背叛國家和自己?當那些逃亡內地的作家說他們這些留在淪陷區的人是在客觀上幫助敵人的時候,怎樣才能挽回這樣的結果?怎樣才能“活得像人”?為擺脫精神困境,寫作成了王統照惟一的抵抗方式。他以《煉獄中的火花》為總標題,在《世紀風》發表了一系列散文詩。他把淪陷比喻為中國人的“煉獄”,強調個人意志戰勝嚴酷考驗的重要性,把系統地闡釋人道主義,傳播精神重建的理想當作淪陷時期知識分子的任務。
隨著外國租界的自主權落入日本人手中,恐懼和經濟壓力達到極點。經濟封鎖導致通貨膨脹,米價飛漲,舞場和鴉片館卻生意興隆起來,以至20個青年中就有一個染上梅毒。日本憲兵隊、軍統及汪偽特工之間的恐怖活動升級,不時傳出記者被76號暗殺和綁架的消息。珍珠港事件后,上海被日軍全部占領,所有洋商報和出版公司被關閉?;脺绺凶屚踅y照放棄了對人類潛力的樂觀態度,他既不接受暴力,也不愿逃避現實,只好以道德的自我完善驅除失望情緒。他轉向小說創作,以隱喻之筆探索情感和社會空虛的兩難境地。珍珠港事件后,“孤島”消失了,上海一片黑暗。許廣平被捕,陸蠡被殺,柯靈、夏丏尊等一批左翼作家遭迫害??植罋夥罩?,一些作家采取了退隱的抵抗方式,夏丏尊潛心佛學,耿濟之埋頭翻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暨南大學關閉后,王統照成為開明書店的編輯,把名字改成恂如,朋友和學生們甚至不知道淪陷時期他一直在上海。
一個人要想在外國統治下忍辱偷生,而不留下懦弱、無用、可恥、病弱的罵名,就要行動,而抵抗可以讓一個人擺脫道德上的審判。戲劇家李健吾把抵抗作為一種生存方式和政治行動。當洋商報以鮮明的民族主義姿態大作反日文章之時,上海的戲劇舞臺與其一道構成文化界抵抗運動的主要力量。盡管進步劇社屢遭解散,抗戰劇的演出卻從未停止。李健吾筆下的人物起初渺小甚至可憎,最后都實現了自我超越,用勇氣和尊嚴為理想而戰。即使全面淪陷后話劇變成商業演出,李健吾也努力把利潤掛帥的商業劇變成傳播抗日意識的斗爭活動。高壓下的上海戲劇全部是浪漫愛情故事和家庭瑣事,而在李健吾改編翻譯和創作的劇本中,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對現實的隱喻:女主人公遭強奸,比喻淪陷的上海;說廣東話的施暴者和拷打場景,暗喻日本憲兵隊、76號和汪精衛。1945年4月,李健吾被憲兵隊逮捕,受盡酷刑。幸存下來的李健吾,從戲劇舞臺上的抵抗變成超越自我的抗日英雄,在反抗的道路上獲得自我的解放。
《古今》是上海淪陷后出現的第一本文學雜志,由汪精衛的高官們贊助出版。社長朱樸追隨周佛海,在汪偽政府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主編陶亢德和編輯周黎庵將上海、南京名氣不大的脆弱、軟弱的精通古典文本的中青年散文家組成核心作者(包括張愛玲和蘇青)。以歷史掌故隨筆為主的《古今》,政治的曖昧性、遺民主題和自我辯護為其主調。為漢奸雜志寫稿的作家們總是申述他們的附逆只是為了活命,認為自己“活在一個錯誤的地點”,并轉向“遺民”身份的認同。首席作家文載道特別喜歡尋求魏晉時期與淪陷上海文人間的相似之處。他們將道德和人類的生存本性對立起來,用求生的本性質疑道德,宣稱人的本能就是活下來,而不是為了什么抽象的、理想主義的呆板意志?!豆沤瘛返膽雅f味道遭到南京政府和上海日本當局的責難,以其無助于大東亞文化的復興而被迫???。
在敵人的魔爪下存活,意味著必須選擇:或積極抵抗,或表現軟弱、言行不一。積極抵抗者以反抗界定人性,消極抵抗者選擇退隱以維護自己的道德操守,附逆者則辯稱想要活下去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