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事體大,不可造次

在《無后為大》一書的自序中,作者寫道:“這可是一條人命,我們一生中沒有什么抉擇會比這個重大,尤其不容忽視的一點在于,它是不可逆的。生或不生,都是值得尊重的天賦人權,重要的是,想清楚先……茲事體大,不可造次?!?/blockquote>

在《無后為大》一書的自序中,作者寫道:“這可是一條人命,我們一生中沒有什么抉擇會比這個重大,尤其不容忽視的一點在于,它是不可逆的。生或不生,都是值得尊重的天賦人權,重要的是,想清楚先……茲事體大,不可造次。”眾多讀者的反饋表明,書中的某些句子確實引起了他們的深思與共鳴——

你是否發現,這個時代萬物迅疾,惟有頭腦被遠遠丟在身后。即使許多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人,也不愿意親自用頭腦仔細想想,生育究竟意味著什么。真是應驗了美國大作家索爾·貝婁的那句話:“膽怯的智慧還在猶豫的時候,勇敢的無知已經行動了。”

我們看到的“無私”,只是不同層次、不同特質的自我欲求的轉換而已?;谶@樣的信念,對于“自私”一詞,我從來不當作人格指控。生與不生都不是什么無私之舉,區別僅僅在于,不生是綠色的、無公害的自私,生則未必。

中國傳統文化里,子女被當作私有之物,是憑借父母的恩德存在的。中國人潛意識里有一條強橫的邏輯——這生命是我們創造的,而且付出那么多,我們當然得要求所有權,要求回報。

生養關系中的占有欲、控制欲無可避免,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直面它,而不是以“母(父)愛無私”自欺并欺人。

人對自我欲求的滿足具有多樣性,其中不乏精神層面的欲求以及間接獲取方式,從心理學分析,那些甘愿為子女吃苦受累的家長,兌換的無非是一種精神滿足,或潛意識里把子女生命等同于自身,既然如此,多么巨大的付出都不好意思稱為犧牲吧。

中國人生育之后的劇本大體如此:更深地迷失自我,并將人生價值附著于晚輩,令后者無法真實體驗活著。我們所標榜的親情即使不算虛妄,至少難言清澈。

每個個體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當一個生命經由你降臨,他不該被視為你的財產,不該被視為你的作品,也不該被視為你生命的一部分;相互之間無須感謝,你們僅僅是造物主安排的親密伙伴?;谶@樣的認知,兩代人之間的情感才不至于被玷污和扭曲,真正美好的代際關系才成為可能。

人生的首要任務在于自我實現,把希望轉到下一代其實意味著逃避。中國人通常不重視自身發展,而轉向對下一代“望子成龍”,結果形成多次、低質量的惡性循環。

繁衍確為本能,但是,我沒見哪個動植物與后代談條件:你因我而來,必須什么都聽我的,將來還有義務贍養我。如你所知,人卻會這么做,而且理直氣壯。要生的時候你就強調人的動物性,向孩子要求順從和回報的時候你就強調人的社會性,便宜都被你占了。

追究人這一輩子,還有什么比這個更為重要嗎——是否喜歡活著,享受活著。一個“湊合活著”的人,是否還適合把新人類推介到此種人生之中?

生活中,我看到一些解釋不清的情感,一些父母愿意為孩子傾盡畢生的積蓄,卻不會俯身傾聽孩子的意愿;他們可以像斑鳩那樣危難時刻冒死解救孩子,日常生活卻在對孩子動用暴力。我想,不尊重對方真正的利益與意愿,那就連愛的邊兒都沾不上。

尊重孩子不是恩賜,而是做出生育選擇后必須履行的職責,正如著名哲學家康德所言:“未經他本人同意而將其帶入這個人間,而且通過別人負有責任的自由意志把他安排在人間。這種行為加給父母一項責任——盡他們力所能及——要滿足他們子女的需要。”

回首往事,我相信“以愛的名義傷害”不僅確有其事,而且是最道貌岸然的、最令人齒冷的傷害。

當我們覺得深愛孩子,其實很可能愛上的是自己的投射,也包含了對真實之我的某種厭棄。

伴孩子成長是人間最溫馨、最美妙之事,為父母者,本應貪婪地享受,甚至祈禱歲月就此停駐。那些沒有為享此天倫之樂留出足夠生命空間的父母,不僅涉嫌失職,更是傻得無以復加,不清楚什么才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

這真是一個討厭的悖論——人若是不愛自己,又有多大的可能愛孩子?如若深愛自己,又愿意為孩子讓渡多少自愛?

當一個社會的機制總是在鼓勵鉆營,鼓勵傾軋,鼓勵作惡,良幣被劣幣驅逐,那么降生于斯只能意味著災難。

大體上,我認同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的理論,即生育本質上是一種投資行為……隨著物質充裕、個性解放帶來的生活方式巨變,以及生育的投入產出的愈發不對等,丁克將成為越來越普遍的選擇。無論你欣賞它的灑脫還是鄙夷它的冷血,都難以逆轉人類發展的潮流。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