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改變合資車企的路徑依賴
合資可以培育市場、培育人才、培育產業鏈,當這一時代過去之后,我們必須果斷地松綁,讓有競爭力的本土企業參與競爭,依靠外力不改變制度進行創新,是個幻想。
依靠外力不改變制度進行創新,是個幻想
國車企合資二十年,實現了汽車跨越式發展,規模壯大,市場份額提升,卻沒有實現真正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也沒有實現真正的中國汽車本土品牌的大發展。
中國汽車勝在量而輸于質,中國的合資汽車模式已經發揮完作用,需要進行反省,重新校正中國汽車的發展模式。
中國汽車產業總產值從1991 到 2010 年增長近43 倍。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1800萬輛,連續3年成為世界第一產銷大國。在此期間,中國形成了完整的汽車配套產業,汽車整車業大發展,汽車人才大規模誕生。最大的市場不等于最有競爭力的市場,在核心技術方面、樹立本土品牌方面乏善可陳,即使有國產化率政策打上補丁,也是換湯不換藥。
釣魚島事件后,日系車銷量在國內大降。9月,豐田、本田和日產在中國的銷量分別下滑38%、40%和43%;10月,情況更糟,在私家車市場銷量整體上漲6.4%的情況下,日本汽車品牌銷量下跌59.4%??傮w銷量不到10萬輛,僅占市場份額7.6%,這個數據環比下降4.6%,同比下降12.3%。
日本企業該哭,他們損失了發展最快的市場,但日本的核心技術并沒有失去,在進入中國之后他們早已連本帶利獲得高額回報。如果國人了解具體數據,恐怕不會那么興高采烈。
據瑞銀侯延鯤先生的數據,成立于1997年的廣州本田,注冊資本金11.6億,翌年盈虧平衡,2000年實現盈利9億,至2005年實現盈利43億,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高達47%,資本回報率高達60%,其間現金分紅高達60億,歸屬本田的現金股息有30億。直到2011年的7年間,廣州本田進入戰略休眠期,2009年廣州本田一次性分紅92億(本田提走46億)。其他的本田/豐田的合資企業,資本回報率長期高于50%。
通用、大眾的技術合作方面比日產外的日系公司更誠信,但中國汽車行業并未因此擺脫技術、品牌靠外資的窘境。
北京汽車經濟管理研究所相關專家經過調研發現,外資控制率在中外合資汽車企業中正呈逐年上升趨勢,以2001~2007 年產業數據看,外資市場控制率由31%上升到38.67%;外資資產控制率由23.04%上升到31.53%;外資品牌控制率更是由26.17%發展到50%;由此表明,外資從技術、市場、股權、品牌等方面對合資企業及內資企業實施了控制。
1994年出臺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明確規定,合資企業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0%,同時對國產化率提出明確要求,對合資汽車企業外方技術出讓有一定要求,本意是為了利益共享、技術進步,不料外資尤其是日企在技術合作上十分吝嗇。而中國本土汽車廠商如同扶不起的阿斗,陷入了“引進國產化再引進再國產化”的怪圈中,永遠沒有自主開發的技能,永遠比別人慢一拍。國內的車型配套、零配件等與光伏行業一樣,處于為人打工的境地。
路徑依賴不改變,情況會更糟糕。一方面隨著WTO保護期到,合資企業的股比放開是大勢所趨,未來依靠政策分享市場紅利的空間將下降;另一方面,外資在品牌、技術上占據優勢地位后,已經占領了生產、研發、營銷、金融、信貸以及租賃市場等整個產業鏈領域。德系車銷量上升50%以上,國產車一敗涂地的最壞現象,可能會出現。
為今之計,只有下決心擺脫依賴癥,以合資時代培育出來的本土企業家為龍頭,發展本土品牌汽車,在國內外進行并購,進入真正的市場化、本土化與創新之路。
無論是汽車還是飛機,不可能通過合資輕松獲得核心技術;日化用品告訴我們,也不可能通過合資擁有真正的本土品牌。
合資可以培育市場、培育人才、培育產業鏈,當這一時代過去之后,我們必須果斷地松綁,讓有競爭力的本土企業參與競爭,依靠外力不改變制度進行創新,是個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