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解讀
A區: 此區域共有十六位名人進入,他們擁有相對較低的網絡提及率,但在統計時間范圍內,鮮少卷入負面新聞,因此,往往給外界留下“低調卻好評較多”的印象,爭議性較弱。
B區: 此區域只有四位名人進入,他們擁有相對較高的網絡提及率,但在統計時間范圍內,大部分曾被卷入過一起或者多起負面新聞事件,從而造成知名度走高但是輿論評價走低的狀況,爭議性較強。
C區: 此區域共有十七位名人進入,他們或因淡出、或因新銳,擁有相對其他名人而言較低的網絡提及率,加之統計時間范圍內,網絡情感評價中規中矩,因此,暫時屈居“低名低望”的位置。
東方人,做人還是要低調
東方人,做人還是要低調,小心駛得萬年船在商界永不過時。在名望分布圖上,有個高高在上的點。梁穩根排這么高?為什么?——公眾的第一反應,在某種程度上,正成就了梁穩根統計結果幾乎百分百的正面率。
事出必有因。首先,低調自然鮮少炮轟,因為非重工行業和非本土沒有過多民眾談論他。第二,這幾年梁穩根的業績確實可圈可點,日本地震時三一重工捐了中國最大的吊車,給形象加分不少。第三,以首富轉為十八大代表的罕見待遇的標題占抓取新聞絕大比例。
因此,名指數雖不算最高,但貴在持續積累。非爭議性指數最高、絕對望值最高、望系統得分最高,總排名也可以扶搖直上躍居第四。
還有一點,讀者可能不知道,即便用均值法和人工加權法,梁的望指數排名還是高居榜首,關于這個情況,我們只能說:穩扎穩打——這個名字取得好。
(標題) “歷史負面遺產”,總是包袱
房地產有“風險”,入行要謹慎。房地產的領袖人物,在行業里呼風喚雨,名系統位列前茅,總排名占據中上游,惟獨在望系統排名卻不盡如人意。王石、潘石屹、任志強三位地產界響當當的人物,均處在望指數排名的后四分之一區。
名與望的巨大反差,也是情理之中。輿論普遍認為,搞房地產是有“原罪”的,和其他成功商人相比,地產商肩上多了一個“歷史負面遺產”的負擔。在這個負面的背景下,如何“修正”個人和品牌形象,確實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王石,大佬地位毋庸置疑,不過在報告考察期內,他正好去美國游學了。之后,關于他的新聞量驟然下降,有淡出輿論的意味。然而,我們既有的觀念,卻還停留在對這個人的歷史認知當中。萬科質量問題一曝出,王石又和萬科品牌捆綁在一起,排名自然略有下滑。而且,此次抓取的新聞也顯示房地產軟文形態普遍比較單一,實在難以將“質量門”事件有效公關過去。
不過,如果王石有任志強和潘石屹那般的“閑情”,在微博陣地的勤奮耕耘、豐富個人形象,他的綜合排名,肯定會像后二者一樣,提升到更高的位置。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IT界后起之秀雷軍位列總排名第十,柳傳志和他的接班人楊元慶則于前二十內的席位力爭上游,緊跟其上的則是TCL的李東生。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上可作為恢弘國策,下可視作消費者樸素愿景。隨著國民實力的進一步增強,民眾對中國品牌的需求呼聲愈發強烈。雷軍的漂亮得分,已經能清楚地證明這一點:即使你的東西很難買到、后期還有質量問題的返修,但它價格低、用戶體驗還不錯,又居于聚光燈下接受關注和質疑,有敢跟蘋果拼一拼的國貨心態,消費者就會格外地給予“寬容”。
已經做大做強的聯想,最近的動作,則是試圖拓展其海外市場,他們在海外的影響,本來就遠遠高于同行業的其他集團,不過行事風格在國內倒不算高調。柳傳志到楊元慶的平穩過渡,也在為聯想下一步的舉措打著基礎。反應在數據上,楊元慶位列前茅的望指數和中上游的名指數可見一斑。對數碼類產品來說,沒有新聞,就是最好的新聞,不善交際的李東生也用低調行動回應著這一點。
中國老百姓對數碼產品的關注由來已久,中國的硬件已經做得比較強了,接下來老百姓更多關注的是滿足度和滿意度,還是期望“中國創造”能走出國門,成為世界級的品牌。
最火熱的電商,不被追捧?
鬧了一個月的價格戰,最后竟沒有一個受益者,國家發改委發話叫停惡性競爭,京東蘇寧兩家企業則各說各話,消費者一頭霧水——為什么身陷漩渦中心、一度高居網絡新聞搜索量榜首的劉強東和幫腔叫板的李國慶的,排名也沒有很突出?
需要強調的是,這份名望報告的時間起點是2011年7月1日,終點是2012年7月1,因此,它的統計結果不會受到7月到9月三個月新聞的影響。
客觀的說,劉強東和他的京東商城,在過去的幾年口碑還是不錯的,廣告打得也很到位。不過,我們或許可以進行一個更有趣的設想,就算把后三個月的因素考慮進去,劉強東的命運會怎么樣呢?
新聞提及總量固然會顯著上升,但望指數恐怕也難以樂觀,在現有的名望系統的定義和規則下,綜合兩個排名,得到的結果從經驗上講,也要遠遠落后于其他“正經發家致富”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