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20121126)
血脈傳承精神家園
人藝60年,本刊封面用一組由60位藝術家組成的群像,折射出一種藝術生命力的持續和永恒。
正是幾代藝術家在話劇舞臺上清貧的堅守,這一座令人敬畏和仰望的藝術殿堂,才迎來了遠比各色“大舞臺”還要熱烈的掌聲和發自肺腑的敬重。
人藝一甲子歲月滄桑,不能不提到老舍、焦菊隱、曹禺、于是之的名字。人藝藝術家的悲喜劇,也是民族文化的悲喜劇,荒唐歲月難以抹去人藝的堅韌,但眾聲喧嘩之下,人藝能否抵御商品大潮的誘惑,它的血脈傳承,是否會出現無可奈何的休止符,不免也有些困惑。
人藝是一個時代的印記與符號,人藝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首都劇場不大,但卻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
人藝下一個60年,還會有60年的血脈傳承嗎?
祝福人藝!
——楊錦麟(資深媒體人、香港衛視執行臺長)
《北京人藝60年60人》
關于曹禺先生、焦菊隱先生和于是之先生的文章看得我掉下熱淚來。那個時代于藝術家而言是苦難的,是精神的煉獄,這煉獄不是藝術家為了創作而主動跨入的,而是禁言禁思的巨幕。巨幕退去,藝術家只剩遍體鱗傷。悲劇絕不能再重演。我們已撫不平的那個時代的傷痕,只能用更好的將來給劇痛的過去贖罪。
——不要在明信片上寫我的微博名(新浪網友)
這是一群甘于寂寞、終生執著于戲劇表演的藝術家,他們的價值觀念是“戲大于天”,他們的藝術追求是“精益求精”,在當下物欲橫流、浮躁遍地的大環境下,他們尤其值得尊敬!
——八方升平(新浪網友)
那真的是傳承、教育、萃取精華的地方,那是心懷熱愛人兒的殿堂,在那兒的人們知道那是他們除單純生命之外的意義。敬畏。
——曙光撒翼(新浪網友)
《另一個國度》
十年前在德國旅游時,徘徊在勃蘭登堡門下的我無法感受東西德的差異。同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我們,讀到那巨大的歷史變遷,頗有感觸。“人定勝天”太過宏大,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時代是難以抗拒的。
——bigbear水瓶座(新浪網友)
《尋找最后的薩滿》
多少年才有點習俗,多少習俗才積點傳統,良知、道德本已物化在生活里,可我們把傳統隔離了。
——一個很好的孩紙(新浪網友)
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里面也有薩滿的描述,那是質樸的人民的信仰。
——Miss_L不是親親小娘子(新浪網友)
更正
本刊2012年第37期《高金素梅 我對祖靈的誓約不變》里的“行政院長王金平”,應為“立法院長王金平”。特此更正并致歉。
本刊2012年第40期42頁,已故夏淳導演配圖有誤,該圖為顧威導演。特此更正,并向兩位導演及讀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