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留守到流浪 他們的“好”生活
46%的流浪兒童是留守兒童或流動人口子女。背井離鄉的父輩,是車間和工廠之間居無定所的“成年的流浪者”;他們留在故鄉的子女、“留守兒童”中的一部分成為新一代的流浪兒。在他們看來,流浪是比留守更好的生活。在河南、貴州,不少家長將年幼的孩子出租給人乞討。
責任編輯:曹筠武 楊繼斌
北京順義區“光愛”流浪兒童學校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晨練。中國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和新型流浪兒童急需系統救助辦法。
流浪兒童不只是貴州,甚至不只是中國面臨的問題。發展中國家隨著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流浪兒童問題都會凸顯出來。遽然出現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社會資源配置不均衡,必然導致流浪兒童大規模出現:在農民和他們的后代看來,即使是城市里最落魄的生活,也比鄉村的生活更值得眷戀。
背井離鄉的父輩,是車間和工廠之間居無定所的“成年的流浪者”;他們留在故鄉的子女、“留守兒童”中的一部分成為新一代的流浪兒。在他們看來,流浪是比留守更好的生活。
城市寄宿者
接近九成的流浪兒童來自農村,接近六成的流浪兒童依靠撿垃圾為生,缺少最基本的生存安全保障。
為什么流浪?
這一次問夏雨這個問題的,是一個穿制服的中年人。電筒的刺眼光暈落在夏雨潮濕臟亂的腳邊。
很多人問過夏雨,夏雨也問過街頭新出現的年齡相仿的孩子。沒有家,或者家里的生活還不如流浪,又或者只是因為父母打了自己一頓。這些都是答案,但又沒有一個答案能回答他關于流浪的問題。從一個垃圾桶到另一個垃圾桶,從一處霓虹燈到另一處霓虹燈,已經四年過去。后來這話題就慢慢沒人談起了。
夏雨是在潮濕與黑暗的墻角里醒來的。一群大人圍在四周,問了他幾個問題以后,說要把他送回家?;椟S街燈下,這個頭發像野草一樣漫過眼睛的少年,在臟兮兮的被子中坐直身體:“這里就是我家。”
這是一個由磚頭、廢紙板、塑料布、發黃棉絮和腐爛水果堆積而成的窩棚,狹小得像一口小小的棺材。4年的街頭流浪,夜晚,夏雨睡在這里。白天,他在洪南路水果市場打工,搬運整箱的水果與餅干,每天賺20塊錢。
你父母呢?
14歲的夏雨沒有父母,沒有戶籍,頭頂上遮蔽風雨的帆布也破了星星點點的窟窿。這個城市最為年幼的寄宿者,卻努力維持著基本的生存與尊嚴。今年剛入冬,他請求隔壁賣零食的老奶奶,為他在窩棚里安了個10瓦的小燈泡。
那一抹明黃色讓夏雨感覺溫暖,“辛苦,但好歹是個能睡覺的窩”。
11月27日晚,夏雨卻被幾個警察從窩棚帶走了。最初,這個少年不愿離開并嘗試逃跑。后來,他知道了背后的原因所在——畢節五個孩子在垃圾箱里的死亡,讓整座城市尷尬且疼痛,一場流浪兒童搜救運動由此開始。
人們也突然發覺,這片深藏于貴州西北烏蒙山區的土地,靜悄悄生存著數量眾多、無人知曉的流浪兒童。
2008年,貴州大學研究生余丹曾對貴陽市流浪兒童做過研究。在其調查的500余名流浪兒童中,來自畢節的流浪兒童有189人,占總數的37.6%。
一份來自貴陽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的統計則顯示,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該中心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791人次,來自畢節地區最多,接近30%。
貴陽市流浪兒童救助保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