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有巨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中國貧富懸殊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初次分配之前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均等。要改變這個局面必然要觸動富貴和權貴們的利益,真要見效必是一場苦戰惡戰,必須待土地制度改革順利推進。真正實行憲法政府即憲政,是體制內外精英集團最容易取得的改革共識。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張莊
當今中國的權力和利益結構,與其說已經固化,不如說正在急劇的演化之中。
中國貧富懸殊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初次分配之前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均等。要改變這個局面必然要觸動富貴和權貴們的利益,真要見效必是一場苦戰惡戰,必須待土地制度改革順利推進。
重啟國資國企的改革,政治上正確,國際上主動,經濟上實惠。
真正實行憲法政府即憲政,是體制內外精英集團最容易取得的改革共識。
在推進黨內民主與大眾參與民主方面,也要有具體步驟和安排,踏實向前走。
社會的壓力在增大,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各種含沙射影的抨擊乃至網絡和微博的宣泄,既是一種減壓,也是激發和孕育不滿的火星??繅毫θソ鉀Q社會問題,當壓力經過長期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只能爆發。對剛剛進入城市化前中期和中等收入門檻的中國來說,用爆發性的方式去解決矛盾,從發展中國家的一般經驗來看,前景往往不容樂觀。
演化中的治理結構和利益結構
如果還是訴諸改革,那么,改革的動力何在?有人說,現在的利益結構已經固化,既得利益集團盤根錯節,不可能主動作任何退讓。這或有相當道理。不過,人類這幾千年來利益和本性可以說幾無改變,誰抓到了權力或利益都不愿主動放棄,但社會仍然在不斷進步。這說明在利益之外,還有其他更重大和更活躍的因素在起作用。最重要的,就是人類信息世界的變化。
人們追求自身的利益,但他們總是在一定的信息結構下行動的。信息引導著他們利己的行為,而他們追逐和增進自己利益的行動,又在不斷推動新的信息的發現和信息環境的改變。
奴隸制曾是人類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種制度結果。但隨著人們對自然和工具信息的增長,隨著奴隸的抗爭所必然伴隨的高昂社會成本,奴隸制就自然壽終正寢了。正如農業社會普遍確立了君主和貴族的統治,當工業和城市社會到來之后,君主制、貴族制紛紛讓位于現代的共和制和民主制。
從根本上說,這都是信息條件的改變,既改變了人和自然的關系,也改變了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盡管人們追逐自身利益的本性幾千年并無改變。
更久遠地說,人類社會整體的相互依存性和個體的自利性競爭,是其在幾十萬年的進化中逐步鑄成的基因,它沒有也不可能在短短幾百年的現代社會中改變,但隨著人類信息世界的變化,人們改變著他們組織社會的方式。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凝聚了最廣泛的共識,就是因為它根本改變了中國幾千年來封閉的以農業社會為基礎的信息條件,使中國融入了全球一體化的信息大潮,從而第一次有望全面實現近代以來多少代仁人志士的強國富民和文明復興的夢想。
客觀地說,與處于相近歷史發展階段的國家比如說另外幾個金磚國家相比,中國的經濟發展、歷史跨越和社會的綜合進步處處可圈可點,但在一個曾經長時期引領世界的文明古國的民族潛意識中,只要可能,人們就從來都希望,自己不僅應當是有史以來的最好,也應當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這種歷史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而帶來的急切焦慮感,既是它孜孜不息的動力,也是它在過去一百多年中不斷受挫的原因。
從這個角度看,現在人們所稱之為固化的既得利益結構,其實再流動再飄忽不過了:計劃經濟時代意識形態的強大震懾力、動員力、感召力已經不復存在;在這個制度內,任期制和嚴格按照年齡的退休制,使得所有人都成為權力的過客。因此,它絲毫也不固化,相反,它是一個明顯在演化的體系。
現實體系不會喜歡權力劃分模糊的不確定性。行政權力如同財產權力一樣,在所有適意的地方,它要求量化到個人。個人的權威,各種利益的固化,才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