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專題】1942:大饑荒中沒有缺席的新聞人
1943年2月1日,重慶《大公報》刊發了張高峰深入河南災區的實地采訪文章,原題《饑餓的河南》??偩庉嬁紤]到當時的新聞環境,改標題為《豫災實錄》,即使這樣,《大公報》同樣被???天。復刊后的《大公報》并沒有停止對饑荒的報道,也正是《大公報》、《前鋒報》等媒體的追蹤報道,為1942年河南饑荒留下了歷史的痕跡。
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閻彬 張潔瑤
1943年2月1日,重慶《大公報》刊發了張高峰深入河南災區的實地采訪文章,原題《饑餓的河南》??偩庉嬁紤]到當時的新聞環境,改標題為《豫災實錄》,即使這樣,《大公報》同樣被???天。復刊后的《大公報》并沒有停止對饑荒的報道,也正是《大公報》、《前鋒報》等媒體的追蹤報道,為1942年河南饑荒留下了歷史的痕跡。
張高峰沒保住“饑餓的河南”
2011年歲末,北京微冷的冬天,在東城區安德路《工人日報》社的辦公室里,報社副總編輯張刃與我們聊起了往事。最終我們的話題,落到了張刃的父親張高峰,和七十年前河南大災期間,那次著名的《大公報》??录?。
李蕤晚年留影。1942年,李蕤以“流螢”為筆名,前往重災區采訪。“流螢”來自妻子嗔怪他的話:“你們拿筆的人,東奔西走、頭破血流,不過像螢火蟲一樣,發出一點點亮光。”
1942年的重慶,這座中國腹地的山城,已成為中國對日作戰的指揮核心。1938年,著名民營報紙《大公報》便已從天津、漢口輾轉遷至重慶,時任總編輯是王蕓生。1942年12月,重慶《大公報》派遣剛從武漢大學畢業不久、年僅24歲的通訊記者張高峰,到河南任戰地記者。
張高峰,原名張之俊,天津蘆臺(今天津市寧河縣)人。1938年參加了對臺兒莊戰役的報道,加入范長江領導的國際新聞社和青年記者協會。1940年進入遷到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政治系讀書,同時兼任《大公報》通訊員。
接到報社任務,張高峰立即從重慶出發,前往河南前線。“日軍當時沒有打到四川去,但是水路被封鎖了。”張刃說,父親只能走川陜公路。由陜西入河南時,張高峰看到“隴海路上河南災民成千成萬逃往陜西?;疖囕d著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樣,沿途遺棄子女者日有所聞,失足斃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