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專題】“黑暗的地方一定不全是黑暗” 《一九四二》拍出和沒拍出的

“最黑暗的時候,人性能散發出一些微弱的光芒,這點微弱的光芒照亮了這個民族的未來。不是任何別的,不是我們每天能夠聽到見到的大而無當的話,而是人和人之間那種人性的微小的善意?!?/blockquote>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閻彬 張潔瑤 陳浩民

“最黑暗的時候,人性能散發出一些微弱的光芒,這點微弱的光芒照亮了這個民族的未來。不是任何別的,不是我們每天能夠聽到見到的大而無當的話,而是人和人之間那種人性的微小的善意。”

電影《一九四二》公映后,小說作者、電影編劇劉震云發現,微博上的“左、中、右”,突然變得善良了:“我覺得這個善良,是越過了作者和導演的,是1942年的河南國民性、民族性和人性打動了他們。”

1993年,王朔推薦馮小剛看了劉震云的調查體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直到2000年春節,劉震云才同意把《溫故一九四二》的電影拍攝權交給馮小剛,并出任電影編劇。

2011年,由王朔“推波助瀾”,北京人藝院長張和平“參與把關”,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盡力斡旋”,《溫故一九四二》去掉“溫故”二字,正式立項。

2012年11月27日,《一九四二》在上海宣傳期間,劉震云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以下為劉震云自述。

《一九四二》劇照。編劇劉震云研究1942年河南大饑荒時,發現中國災民面對死亡的態度,和其他民族不一樣:“其他民族會追問,為什么我要餓死?誰把我餓死的?中國災難太多,我的鄉親們懶得追問原因了。” (劇組供圖)

好像誰都有道理

《溫故一九四二》與《南方周末》前副主編錢鋼有關。

錢鋼是我的好朋友,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他的眼睛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地方、別人忽略的地方。任何一個民族的生活都有被遺忘的角落。這些被遺忘的角落里面,藏著民族的歷史。災難長年累月伴隨各個民族,也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差別無非這些災難不同,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