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青竹簡國學計劃】郭齊勇:孔孟之道的恒常價值
面對世界亂象,我們重講孔孟之道。它是人心的建筑,它真正指導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培養國學班的孩子讀經典,是要培養讀書的種子。我們號召大家編國學教材,向民間推廣國學,是要使一代一代知道我們文明的最核心價值在哪里,以及為什么這么重要。這對于我們的國家、民族,對于我們每個人,甚至比什么都重要。
“五四運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以來,孔孟之道的名聲似乎不太好。我們生在甲午戰爭以后的中國,把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落后挨打完全歸咎于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因此總覺得孔孟之道是落后保守的,是和現代沒有現象相干性的死亡的東西。是不是這樣呢?
什么是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講到了仁愛。
中國文化非常平易,百姓日用而不知。在一定意義上,中國文化是由很多代母親傳承下來的。先母在世時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撫育了我們七個兄弟姊妹,她給我們的主要是身教。一代一代的母親教我們怎么愛人,怎么工作,怎么盡職。儒家文化就是在百姓日用不知的過程中傳承下來的??鬃又v的仁愛,和基督教的博愛不一樣,他說:“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他用這樣簡單的幾句話,概括了仁、義、禮三個范疇的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清末明初,蔡元培先生為中學生寫修身教材,從孝親講起。孝德、孝道是一種美德,我們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兄長,這就是所謂的孝悌。把孝悌之心慢慢擴充,學會怎么尊重人。他說,中國人為什么這么注重孝呢,其實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在大家庭中生活,雖然非常艱苦,但兄弟姊妹間學會了謙讓,學會了在家庭的倫理中健康成長,然后走向社會,把這些思想帶到公共事務中。所以中國的倫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我們華夏族群的核心理念,無非就是從孝道、孝德的學習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