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蛋糕有待社會公正——民主社會主義在瑞典
如果硬要比較的話,那就是瑞典人收入的含金量比美國高。我們還可以說,瑞典的窮人生活得遠比美國的窮人體面,而窮人的體面直接決定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瑞典的實踐表明,沒有平等的精神,沒有平等精神指引下的公正的分配制度,財富很難持續積累,效率也就很難保證。原因很簡單,不平等不公正的分配會造成社會動亂,制約經濟的發展。
我們對瑞典的誤讀,往往是從“蛋糕”的概念開始的。在我們把社會保障視為蛋糕的同時,也產生了這樣的概念,即:要想有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先把經濟搞上去。
但在上世紀30年代初,瑞典社會民主黨開始著手實現他們的理想——建立“人民之家”的時候,他們并沒有把社會保障僅僅視為蛋糕。那個時候,即便有一塊可供切割的蛋糕,它也并沒有多大。瑞典社會民主黨苦心琢磨的是,怎樣才能建立起一個“自由、平等、民主和合作的社會”,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基礎。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就是如何更公平地劃分蛋糕。
瑞典無窮人
簡略地回顧一下瑞典GDP的增長過程,會有助于我們理解社會保障在瑞典模式中發揮的作用。
1932年,瑞典社民黨在大選中獲勝,并連續執政四十多年,從而成功地創造了瑞典模式。當時,瑞典的人均GDP是1234.9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約合1元人民幣),在歐洲排名大約為第7位。1960年,即社民黨執政差不多30年后,瑞典的人均GDP達到了8615瑞典克朗,越過了人均1000美元的關口。如果不是經歷二戰,這個過程應該會更短一些。戰后,瑞典的社會福利體制逐步建立,全民就業、全民養老金、全民醫療保險、全民免費教育一項一項的計劃逐步落實,瑞典進入了一個“黃金發展期”。到了1980年,瑞典人用了大約20年的時間,使人均GDP達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