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切糕的年輕人

艾爾肯不種地而去打工是因為種地不賺錢;不打工而去賣切糕是因為受教育有限、看不到上升空間;不賣切糕而回到故鄉是因為要在城市生根,是如此困難。這幾乎是許多南疆青年打拼的縮影。他們不愿回家困在地里,但想進入城市,卻發覺自己甚至難以填寫一張就業申請表。

責任編輯:楊繼斌 曹筠武

喀什東門附近的住所里,阿不拉江攪動鍋內熬著的糖漿,妻子在床上把和田進來的核桃仁進行挑選和分類,為制作新一批的切糕做準備。 (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編者按:2012年12月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微發布題為《切糕、切糕,腫么了》的長微博,對切糕的歷史作了詳細介紹。在此之前,由這種新疆傳統食品引發的一起糾紛,已在網絡上掀起輿論狂歡。

南方周末記者前往瑪仁糖(切糕的傳統名字)的故鄉喀什,了解瑪仁糖的歷史與現狀,更探尋瑪仁糖買賣背后的年輕人。拋開具體事件的細節與道德評價,遠離家鄉、沿街售賣“切糕”,至少絕非一份值得羨慕的生活。他們是否還有別的選擇?

片面指責于事無補。正如新疆網絡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成盛說:“社會需要以更寬容的心態來看待切糕及切糕背后的年輕人,切糕的狂歡化討論背后,是亟需彌合的民族關系。”

艾爾肯不種地而去打工是因為種地不賺錢;不打工而去賣切糕是因為受教育有限、看不到上升空間;不賣切糕而回到故鄉是因為要在城市生根,是如此困難。

這幾乎是許多南疆青年打拼的縮影。他們不愿回家困在地里,但想進入城市,卻發覺自己甚至難以填寫一張就業申請表。

瑪仁糖是艾爾肯童年最甜的記憶。

那年艾爾肯10歲,父親帶著他由喀什出發,坐著長途列車前往1500公里外的烏魯木齊。路很遠,一片片戈壁纏繞著一片片土丘。半道的綠皮車廂里,父親啃著一塊凍硬的馕,卻遞給兒子一塊金黃色的糖塊。

糖稀裹著核桃,粘而脆,滲進牙齒的甜讓少年安然度過了漫長顛簸。

艾爾肯也曾看過村里的老人制作瑪仁糖?;璋档哪疚葜?,一口鐵鍋熬出粘稠糖稀,倒入洗凈切碎的核桃等物,用木棍攪拌之后,放進長寬半米的木槽之中。糖塊凝固之前,用木板將其壓實,冷卻之后,便是一塊近100公斤重的瑪仁糖。

63歲的瑪仁糖制作者吐爾迪說,這種南疆特有的食品,已有至少數百年的歷史??κ彩枪沤z綢之路南北兩道的交會點、跋涉商隊的休整之地。南來北往的旅人還要繼續穿越漫漫黃沙、翻過高原雪山,緊實、營養且因糖分豐富而不易腐爛的瑪仁糖,是最先要采購的補給物。

艾爾肯也曾相信,瑪仁糖是那個繁華時代留給南疆人的遺產,“是我們過去的驕傲”。而如今榮光散盡,黃土覆蓋萬里古道,很多人已記不起這份甜蜜的遙遠由來。

成年后,艾爾肯成了內地龐大切糕售賣隊伍的一員。這些城市里的游牧民騎著三輪車、載著沉重的切糕討生計。

維族學者、中央民族大學博士阿不都艾尼曾對北京售賣切糕的維族流動商販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