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異地高考改革 “大限”將至 應聲寥寥
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臺異地高考具體辦法。但“大限”臨近,目前只有5省市明確了異地高考的具體標準。異地高考政策出臺難在哪里?分歧是什么?它的發布又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責任編輯:葉偉民 實習生 邵世偉
編者按:
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臺異地高考具體辦法。但“大限”臨近,目前只有5省市明確了異地高考的具體標準。作為教育公平乃至社會公平的重要標志,異地高考逐漸升溫成為最受矚目的社會民生議題之一。異地高考政策出臺難在哪里?分歧是什么?它的發布又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北京、上海等地考生享有的高校招生配額方面的特權,是異地高考方案難產、高考移民無法杜絕的癥結所在,而戶籍制度、地方保護主義、大學招生的地域歧視等無不在助筑著壁壘。
現時,距離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各地出臺異地高考具體辦法的“大限”(2012年12月31日)已不足3個星期。
雖然早前有十余個省市稱將于年底前公布方案,但截至發稿止,已經明確相關政策細則的省市卻僅有5個——黑龍江、山東、福建、江西、安徽。其他地區則大多稱方案“正在調研”或“征求意見”中。
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首批出臺異地高考方案的省份,具有非戶籍考生數量較少,高考門檻較高或經濟欠發達等特征,以致放開異地高考與否,對本地影響均有限。
在所有待出臺細則的省市中,京滬粵三地呼聲最高,同時也最為艱難。近期媒體頻曝的京滬兩地戶籍人士反對異地高考事件,更催生爭論和變數。
京滬粵癥結
“不能拖而不決,也不能操之過急,一刀切。”這是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談松華對解決異地高考問題的建議。但對中國三大超級省市——北京、上海和廣東的非戶籍考生來說,每一刻都是煎熬。進入12月,三地出臺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網上報名的有關規定,均未涉及異地高考的內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