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鐵路:解讀1942年大饑荒的關鍵詞

提到1942年饑荒時,不能忽略日軍侵華的戰爭大背景:戰爭使得災民北、東、南三個方向的逃亡路線受阻;戰爭使得鐵路中斷,只余洛陽以西一段,運力不足,救災物資難以抵達災區,災民難以逃亡;戰爭使得人力、物力匱乏,救濟能力下降……這些都是1942年饑荒河南死亡人口遠超1920年饑荒的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劉小磊

1942年大饑荒中的災民剝樹皮為食的場景。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提到1942年饑荒時,不能忽略日軍侵華的戰爭大背景:戰爭使得災民北、東、南三個方向的逃亡路線受阻;戰爭使得鐵路中斷,只余洛陽以西一段,運力不足,救災物資難以抵達災區,災民難以逃亡;戰爭使得人力、物力匱乏,救濟能力下降……這些都是1942年饑荒河南死亡人口遠超1920年饑荒的重要原因;有些文章一面有意渲染侵華日軍的救災作用,一面貶低中國政府的救災努力,卻忽略了以上這些因素,嚴重違背了史實。

近代史上的四次大饑荒

近來1942年中原饑荒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事件,已經有不少文章從災荒的原因、救災的過程、信息的傳播、死亡人數等對文學、電影、媒體建構的饑荒事件提出了有力的質疑,本文擬從另一個角度,通過對幾次華北、中原地區的大饑荒對比,揭示鐵路在救災過程中的作用以及1942年饑荒為何如此嚴重。

20世紀上半葉,當時中國人生命威脅最大的就是饑荒:1920年華北饑荒造成了50萬人的死亡;1928-1930年西北-華北饑荒中又有500萬人死于非命;1942年河南饑荒導致200萬-300萬人的死亡。而在1877—1878年的華北饑荒在短短的兩年內造成了1,000萬人的死亡。

這4次中國近代史上的大饑荒有一個共同點,首要的起因均是干旱。持續的、大面積的干旱造成農作物的歉收甚至絕收,人們在耗盡儲藏的食物后,如果不能及時地得到外部的救濟,或及時地離開災區,那么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死路一條,從這個意義上說,造成饑荒的原因除了首要的干旱等自然因素外,社會、政治、經濟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們儲藏食物的多少,或政府救濟能力、效率的強弱、高低,交通便利與否均是決定饑荒危害程度的重要條件,在同樣烈度的自然災害下,這些因素將直接決定在饑荒中死亡人數的多少。

丁戊奇荒,災民坐以待斃

如果從這些角度來考察中國近代的1877—1878年(又稱丁戊奇荒)與1920年的兩次華北饑荒,便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這些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在饑荒中不同的作用,及其導致的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兩次大饑荒的起因均是極其嚴重的干旱,它們在波及的范圍上基本相當,丁戊奇荒持續的時間較長。

187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