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面臨“時間窗口” 建議設立改革委員會,推動十二項具體改革

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時期,由于外部因素的趨勢性變化和內生問題的日益顯現,持續多年的經濟增長模式已漸式微,而轉型又步履艱難。在這樣一個時期,中國需要在體制上實施全面的改革以挖掘新的增長動力,尋求可持續的、均衡的、體現社會公平、公正的經濟發展道路。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改革窗口”的歷史機遇期,如果喪失這個機會,長期積累的問題有可能引發重大的經濟、社會危機。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張莊

(向春 /圖)

中國面臨的新一輪改革是一個涵蓋政治體制、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的全面的制度改革。本文的重點是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其中也必然會涉及政治和社會領域。

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時期,由于外部因素的趨勢性變化和內生問題的日益顯現,持續多年的經濟增長模式已漸式微,而轉型又步履艱難。在這樣一個時期,中國需要在體制上實施全面的改革以挖掘新的增長動力,尋求可持續的、均衡的、體現社會公平、公正的經濟發展道路。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改革窗口”的歷史機遇期,如果喪失這個機會,長期積累的問題有可能引發重大的經濟、社會危機。

傳統增長模式的式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全球經濟從“黃金的十年”跌入“衰退的十年”。中國雖不是危機的重災區,但也難以獨善其身,從2011年起經濟開始持續下滑。我認為,這個下滑有周期性的因素,但主要是結構性的,即它標志著在傳統增長模式下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已到達了一個拐點。這主要表現為:

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依賴要素投入、規模效益的“趕超型”增長方式已走到盡頭,而目前的制度環境、人力資源狀況和技術水平均未能顯示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創新型社會”的條件和能力。

中國的城鎮化在經歷了三十年持續、加速的進程后開始放緩,城鎮化率從九五、十五平均每年1.35至1.45個百分點下降到十二五規劃設定的0.8個百分點。廉價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期已經過去,“劉易斯拐點”到來。

中國社會老齡化已悄然來臨,長期以來經濟發展享受的“人口紅利”已基本耗竭。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到2015年將達到拐點,之后轉為負增長;屆時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