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站:聚焦產業升級,鑄造城市健康發展新動力
廣州站
2012年11月16日,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與廣州市政府的共同組織下,一場以“聚焦國際城市創新”為主題的實業論壇在廣州拉開帷幕,來自全球富有代表性的城市市長以及專家學者共商城市發展,探尋促進創新城市建設的重要模式。作為央視實業發展論壇全球合作伙伴,華夏幸?;鶚I投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出席論壇,與全球嘉賓合力討論,其為城市經濟發展所推行的產業升級、產城共融之路,引發全場熱議。
產業升級,為城市發展夯實經濟基礎
在目前全球經濟低迷的整體格局之下,諸多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在發生轉變,城市作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如何尋找有效的發展機制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重要話題。作為論壇東道主,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先生率先發言,結合廣州市城市建設實踐,分享了廣州市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建設等方面的探索成果與經驗,其中轉型升級的顯著成效獲得了與會嘉賓的高度關注。
據悉,“十二五”規劃明確將“轉型升級”納入綱要,廣州市將此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施政方向,先后提出“率先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以‘四個轉型升級’驅動廣州科學發展”,通過政策指導促進轉型升級逐步落實。廣州市政府在出臺《關于貫徹落實珠三角九市產業轉型升級巡回檢查講評會精神進一步推動我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時明確指出,沒有產業轉型升級就沒有城市的轉型升級,因此,產業轉型和升級在整個城市全方位升級、建設幸福廣州的戰略布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實現“以產促城”,“產城共融”、城市全面升級的先決條件。目前,這條產業轉型之路也正在廣州市穩步推進,碩果累累。
在聽取廣州市城市建設實踐之后,德國柏林市長、加拿大溫哥華市長、南非約翰內斯堡市長相繼發言,結合自身城市特點談到城市發展過程中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發展、城市升級的聯動關系。德國柏林市長克勞斯·沃維萊特在現場分享到,柏林作為歐盟最大經濟體的首都,十多年前還是百孔千瘡,在歐洲的眾多國家里沒有一個首都如柏林一樣,因兩德統一陷入貧困。但通過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培養新興產業,經濟迅速逆勢增長,柏林重煥光彩成為歐洲新經濟之都??梢哉f,“以產促城”,實現“產城共融”,為柏林尋找到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和發展模式。對此,與會代表紛紛表示,廣州和柏林的發展模式無疑向世界各國展示了一條城市發展的可行之路。而在當前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背景下,中國城市的發展尤為重要,不僅僅是國家實力提升的基礎,更關系著國際經濟布局的形成,可以說,產業升級、以產促城在中國勢在必行。
產業新城解決城市病,華夏幸福推動產業升級
在論壇的討論過程中,如交通擁堵、公共安全、環境污染等現代城市病的問題引起了中外市長的廣泛關注,為此主持人專門在現場咨詢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劉勇主任。
劉勇主任認為,中國的城市問題重點不是大城市問題,而是城市數量不足和城市質量不高的問題。在中心城市周邊規劃建設一些高質量的、以產業為依托的產業新城,是解決中國大城市“膨脹病”,緩解產業和人口集聚壓力,減少交通、住房、治安等社會問題,促進中國城市體系建設、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質量、促進區域產業升級轉型的路徑之一,而如華夏幸?;鶚I這樣的產業促進機構則是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城市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
劉勇表示,他今年隨民政部在北京周邊考察過固安等地,對固安的產業新城建設有深刻的印象。這些地方的城鎮化注重發揮后發優勢,強調產業主導,堅持規劃先行,注重就業優先和產城共融,以建設城市的理念建設園區,以園區的建設帶動城鎮化發展。當地政府注重發揮社會資本的力量,主動引入華夏幸?;鶚I這樣專業的產業促進機構,承擔產業新城投資開發運營的具體工作,促進了當地的城市發展和產業升級。以固安為例,十年以前,固安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河北省136個縣(市)和廊坊市,基本都處于中下游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只有34.70億元,而到2011年固安的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77億元,而且連續多年增長速度都超過了20%,這與固安較早開始城鎮化與工業化協同推進的產業新城實踐是分不開的。
與此同時,通過在北京周邊建設象固安、大廠、懷來這樣的產業新城,也為北京的產業與人口轉移騰挪出了發展空間,促進了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的產業升級轉型,達到了共贏的效果??梢哉f,產業新城強調以產業為先導,在“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城鄉統籌”的理念指引下,建設具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的新型城區(鎮),不僅有助于承接中心城市(區)的產業和人口轉移,有助于產業的集群發展,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也有助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協同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提高城鎮化的質量,推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要求。
與會嘉賓對“產城共融”實踐表示了高度認可,他們認為,像華夏幸?;鶚I的這種實踐將有助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促進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它通過產業的集群效益,為城市經濟有序發展提供了動力,并完善了支撐產業升級和發展的各種配套體系,為城市發展機制提供了良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