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青竹簡國學計劃】麻天祥:從佛教思想談禪悅人生
什么是禪悅呢?通常跟禪宗有關系,和我們的生活也有關。禪悅就是禪定以后的喜悅,而我們講的禪悅就是要拿得起,放得下。佛教說“人生皆苦”,歸根到底你的欲望太深,如何擺脫這種痛苦,這是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擺脫了困擾和愚昧之后的灑脫就叫——禪悅人生。
什么是禪悅呢?通常跟禪宗有關系,和我們的生活也有關。禪悅就是禪定以后的喜悅,而我們講的禪悅就是要拿得起,放得下。佛教說“人生皆苦”,歸根到底你的欲望太深,如何擺脫這種痛苦,這是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擺脫了困擾和愚昧之后的灑脫就叫——禪悅人生。
儒家也是這樣強調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獨善其身”就是“禪悅”?!肚f子》說的更多,比如《朝三暮四》的故事,就是說名實未虧而喜怒無用,數目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你的心情。佛教則說隨緣。無論是道家還是佛教,都追求這樣的人生,特別是在非常大的壓力下,尤其要珍惜現在所有,拿得起,放得下。這就是禪悅人生。
麻天翔:師從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先生,專治中國學術思想史?,F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中國宗教哲學室主任,作為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宗教學和中國佛學。
因果思維
因果是一種普遍思維。作為佛教來說,有其特定的思維方法,第一個就是“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因一旦形成,不結果就一定不會消失;因沒有形成,一定不會結果。體現的是因果的必然性。
第二個是自作自受因果的必然性,是佛家特有的思維,即要有條件,才能結果。什么時候成條件呢?那只有時間來說話了。有的人做好事不得好報,做壞事不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