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2005年11月,南方周末報道西部代課教師的艱難處境后,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但是,從2006年開始,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國44.8萬代課教師被大量清退。這些為教育事業默默奉獻青春的編外教師們,不得不放下教鞭,離開講臺。
他們現在的生活如何?國家有沒有給予他們相應的補償?兩年后,南方周末再次將目光投向代課教師,再次關注這個龐大的群體,記錄他們離開學校后的命運。
代課教師被辭退已經是大勢所趨。從全國來看西部的情況比較差一些,許多地方的代課教師基本清退完畢,由于地方政府財力有限,給予的補償是很少的。
以甘肅渭源為例,一次性清退費按照教齡長短15年以上的800元,10-15年的600元,5-10年500元,5年以內300元。這些錢對于清退后代課教師將來的生活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當地政府,面對被清退的教師也很無奈。目前渭源全年的財政收入大約2,000萬元,只夠支付全縣5,000名教師及公務員三個多月的工資!其中教師占了3,000多人,教育經費已占該縣總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近億的財政空缺,均要靠國家財政的轉移支付。整個甘肅的貧困市縣的情況也相似。甘肅全省88個縣(市區)中,有一半是國家重點扶貧縣,有60多個縣(市區)要依靠國家財政補貼才能撐下去,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8年列全國末位,和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
這些被清退的教師離開崗位后,除了教書又無其他謀生的手段,從事生產或經商又沒有資金和生產資料,正處于舉步維艱,艱難度日。南方周末發起和組織的這個活動,就是希望與大家共同探索解決代課教師問題的好辦法,引導這些教師們走出他們目前的困境。
鑒于這些復雜的情況和困難,此次活動擬定先從援助渭源的代課教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