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王論】小籠包外交
政治不只存在于議會和廟堂之上,也存在于餐桌之間。臺灣前外交部次長楊子葆的這篇介紹,為此提供了一個注腳。
之前在本專欄談過,以國宴的菜色為例,說明政治信息傳播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除了最傳統的演說和辯論、照相、身體語言、衣飾與發型等之外,餐桌也是傳遞政治信息的重要媒介,高明的政治家,絕不會對此掉以輕心,反而會花盡心思。
近日,看到臺灣雜志《今周刊》于2008年9月8日刊登的一篇文章,題為《一場完整的小籠包文化表演》,曾任外交部次長的楊子葆,回憶自己當官時,如何通過款待外賓吃飯,來進行一場文化表演,展現臺灣的軟實力,贏得別人的欣賞和尊重。
他回憶,當時常邀請外賓吃遠近馳名的鼎泰豐小籠包,去的是臺北信義路二段的鼎泰豐本店。正如前述,這里從進門開始的每一個細節,都展現臺灣文化讓人喝采的一面,就像一股柔性力量,讓人不知不覺由衷地折服。
他說首先會讓外賓見識一下店外長長的人龍,這家曾在1993年被《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十大餐廳之一的名店,是今天碩果僅存的不接受預約訂位的名店,上自達官貴人(那怕是總統),下至販夫走卒,要吃小籠包,都得一視同仁,乖乖排隊,這也是臺灣民主發展至今天,人人平等的一個寫照。
排隊時,大家也不會閑著無聊,透過大片透明玻璃,人們可以觀賞到廚房里制作小籠包和其他食物的狀況,這彰顯了今天民主開放社會所講求的“透明度”的價值,也只有對自己的制度和運作擁有自信,才會予人如此一覽無遺的審視。
熱氣彌漫的廚房里,每一位廚師的口罩都戴得端端正正,在這樣高溫、潮濕、匆忙、壓力大的工作環境里,真是不容易,很多店的廚師久而久之口罩都會歪。所以,口罩戴得端正的背后,其實是專業精神,對自己專業崗位的自律和自愛。
輪到入座,店內每一位員工都面帶微笑,坦然與顧客視線接觸,服務周到親切,一改西方人總覺得華人害羞、拘謹、壓抑、保守、畏懼陌生人的不良印象。
楊子葆說他愛帶外賓到信義路二段的鼎泰豐本店,是因為那里有懂得說流利日語、英語、法語的服務員,能夠以這幾種語言來介紹和解釋菜肴,不僅讓外國朋友賓至如歸,更能展現今天臺灣國際化的一面。
就連上菜的次序,也十分講究,因為日本客人、歐美客人和華人的飲食習慣都不同,或先上湯,或先上包子,或先上其他菜肴,服務員都貼心地先行向顧客征詢。
此外,餐桌上琳瑯滿目的菜色,來自五湖四海,小籠包是上海菜;以豆干絲、綠豆芽、海帶絲與粉絲合拌的小菜,據說是原籍山西的老板的家鄉味;酸辣湯源自平津;擔擔面是川菜;牛肉面與排骨面是臺灣本土菜。這樣擺滿一桌,每次向客人講解每道菜的來龍去脈,都可以彰顯中華文化的豐盛和多姿多采,以及臺灣海納百川、文化多元的性格。
到了餐宴結束,楊子葆說如果氣氛和條件容許,他會破例違反國際禮儀,直接掏腰包付賬,好讓外國朋友了解臺灣美食的價廉物美,從側面了解當地百姓生活的豐盛富足。
前幾期,本專欄借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40周年,談過“烤鴨外交”,說當時周恩來總理如何通過烤鴨和茅臺等美酒佳肴,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賓主盡歡,打破最初談判上的僵局,彌合了雙方的鴻溝,讓談判順利進行,雙方終達成協議,促成了尼克松訪華之行。
本期,我們再談“小籠包外交”,小籠包固然好吃,但通過席間各種細致、盡心和體貼的安排,甚至能展現出一個地方的民主、平等、透明、專業、國際化、多元文化、海納百川等軟實力,讓別人折服。
政治不只存在于議會和廟堂之上,也存在于餐桌之間。臺灣前外交部次長楊子葆的這篇介紹,為此提供了一個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