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交所的做市商算盤 “中國金價”如何實現?
背靠巨大的中國市場,上海黃金交易所已穩坐全球黃金現貨交易量老大的寶座。眼下,它正試圖“拓疆辟土”,培育黃金做市商,謀求定價權。但對于它正在進行的嘗試,市場反應并不熱烈。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龐航宇
金交所借鑒外匯交易中心模式,積極發展黃金場外市場。
背靠巨大的中國市場,上海黃金交易所已穩坐全球黃金現貨交易量老大的寶座。眼下,它正試圖“拓疆辟土”,培育黃金做市商,謀求定價權。但對于它正在進行的嘗試,市場反應并不熱烈。
機構黃金交易又添新渠道。
2012年12月的第一個交易日,上海黃金交易所(下稱“金交所”)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合作推出銀行間黃金詢價業務,探索在交易所之外的銀行間市場交易,這是金交所首次引入做市商制度,也是近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擴張。
所謂的黃金詢價業務不同于以往的撮合制交易,撮合制交易往往是小額多筆成交,每筆僅有幾公斤,缺點是無法短期鎖定價格,并容易引起市場波動。若要滿足銀行間的大宗黃金交易,就必須采用國際上慣用的詢價模式,由做市商不斷地向投資者報價,并按這些價格接受投資者的一切買賣要求。
新推出的兩個黃金詢價交易品種正是目前市場中需求量最大的現貨品種,而首批獲準參與的20家銀行,基本覆蓋了國內黃金交易活躍的銀行。
對于金交所的此番變化,外媒將此視為“中國金價”的實現路徑,擴大以人民幣計價黃金的影響力。但是,中國離掌握黃金定價權,究竟還有多遠?
定價權如何不請自來
“中國金價”還要靠市場認同來實現
根據金交所統計數據,2011年該所黃金現貨交易量達7438.5噸,交易額達2.48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和53%,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現貨交易市場。
不過,金交所的頭把交椅僅僅指交易所范圍,而國際黃金交易的重頭部分均在場外進行,以倫敦為代表的場外市場——采用詢價模式的做市商市場,占據了全球三分之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