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青竹簡國學計劃】兩種逍遙及其現代啟示
郭象和莊子的理論可以彌補柏林式現代理論的不足?!氨M人事聽天命”,一個人不努力是不對的?,F實不如意,又改變不了,怎么辦?莊子主張,通過“心齋”“坐忘”去領略游乎四海之外、無極之野的精神境界。郭象主張,滿足于自己本性中所有的東西,自足,就可以逍遙。
打通國學傳承之脈,實現根與葉的對話。
郭象出名是因《莊子注》,這個注釋創造了他自己的逍遙理論。這就有了兩種逍遙。
莊子:“命”與逍遙
先講莊子的逍遙。為什么要逍遙?因為現實中無法逍遙。莊子的感受是:人生下來是不自由的。他說,我們“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每天不知忙什么。有人非常希望能一天背下來唐詩三百首,就是背不下來。人有欲望,但未必能實現,這是不幸。
莊子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命。
中國傳統認為,命好不好,取決于父母祖先是否積了德。佛教傳過來后變了,命好不好不取決于父母祖先,而是取決于自己前世的修行。如果前世造的善業很多,這一世可能就當教授。如果我前世修行不好,也許就變成貓狗,甚至下地獄。
莊子講的“命”完全不是這樣。他說是沒辦法改變的境遇。甚至是不是真的命也不重要,你可以把它當做命,要“安之若命”。這個命不值得悲傷,就像白天黑夜變化一樣,自然而然。因為有“命”,所以莊子強調要逍遙。逍遙游的形象代表是鯤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