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白堊紀文學備忘錄(14)

耶利內克的小說《鋼琴教師》(特別是第二部分)充滿了作者“思維的強權”,這種強權讓讀者幾乎喘不過氣來。但是,閱讀障礙并不構成評價一本書好壞的全部理由,關鍵在于這種障礙是否能夠將你的思維,從“世俗生活強迫癥”中引出來。

瘋狂作者和變態主人公——評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

200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爾夫麗德•耶利內克的其他小說尚未譯成中文,但人們對出版于1983年,并改編成電影的著名長篇小說《鋼琴教師》早就如雷貫耳。據翻譯者說,小說幾年前就翻譯成了中文,但一直沒有出版。如果不是作者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小說估計還難以跟中國讀者見面。我覺得當時出版社不出這本書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這部小說比較難讀,屬于典型的現代歐洲式的小說,敘事走向不是按照傳統的故事情節,而是按照作者的心理聯想思路發展,也可以說就是“意識流小說”或者“內心獨白小說”,敘事繁復冗長,與中國小說的短句子相比,這種小說簡直可以說是啰唆,不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作者在敘事的過程之中,主觀性或者說觀念性非常強,整部小說(特別是第二部分)充滿了作者“思維的強權”,這種強權讓讀者幾乎喘不過氣來。但是,閱讀障礙并不構成評價一本書好壞的全部理由,關鍵在于這種障礙是否能夠將你的思維,從“世俗生活強迫癥”中引出來。

作者:張檸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電影和小說的寓言化

小說《鋼琴教師》不是電影《鋼琴教師》,閱讀起來沒有那么明白和輕松。就將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而言,電影刪除了人物性格更為隱秘而復雜的部分,也就是小說敘事中冗長的部分。這些部分的敘事中充滿了復雜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常常是無法還原為人物行為和動作的。而電影一般而言是要落實到行為和動作上的。電影藝術的這種動作或畫面盡管也有其自身獨特的意義,但那是屬于電影闡釋學的問題。實際上電影更像一個短篇故事,敘事結構緊湊,行為目的清晰,人物性格鮮明。至于更為復雜的心理和人格的畸變過程,電影必須省略、刪除。長篇小說《白癡》改編成的電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