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青竹簡國學計劃】陳文新:人們對科舉制度有多少誤解
科舉制度,有兩個簡單的問題:第一、科舉制度究竟是一種選拔什么人才的制度?第二、科舉制度是否只選拔人才?這兩個問題聽起來簡單,但也正是在簡單的問題上,我們對科舉制度有較深的誤解,并給它貼上了許多負面標簽。
說到科舉制度,有兩個簡單的問題:第一、科舉制度究竟是一種選拔什么人才的制度?第二、科舉制度是否只選拔人才?這兩個問題聽起來簡單,但也正是在簡單的問題上,我們對科舉制度有較深的誤解,并給它貼上了許多負面標簽。
先講第一個問題,科舉制度究竟是選拔什么人才的制度?簡單來說,它是選拔國家管理人員而非專業人才的制度。正因為培養的不是專業人才,所以在選拔數量、人才選拔方式和人才去向等一系列問題上,都和專業人才的培養有很大不同。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第一、科舉制度下每年所選拔的人才數量。
說到科舉制度每年選拔的人才數量,我們很容易想到,每年高考剛結束不久,報紙上就會連篇累牘地報道,某省和某市文科和理科狀元是誰,北京大學錄取了多少狀元,清華大學錄取了多少狀元等等。
雖則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不必去較真。但正是在這一點上,其實是把中國古代的“狀元”貶到了一個很不像樣的程度。因為中國古代的狀元,每屆全國只有一個,也就是三年只有一個。但我們現在每年有多少狀元呢?由此我們可以提到另外一個數字:延續了兩百多年的明朝,錄取的進士是多少?我曾經粗略統計過,按照明朝基本數據,每三年約300個進士,即平均每年大約是100個。
為什么只錄100個?因為只有100個職位。既然給了他進士的頭銜,就必須給他一個相應的位置。這是第一個問題,即進士錄取的數量??吹竭@個數量后,就可以對比我們每年博士和碩士的錄取數量。我們經常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