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振:宋代公務員考試與文化精英治國
這種制度有好有不好。雖然要全面看待一個人的整體素質,自然是連平時成績一道來計算比較合理。但這種做法也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人治的因素過重,導致會有人走后門。
中國歷史上管理國家的人才是如何選拔出來的?大體上有三個階段。
第一、西周、東周實行貴族世襲制,國家管理人才的選拔憑借的不是能力和知識,而主要是血統。貴族壟斷了文化,也壟斷了管理國家的職位。
第二、從漢代一直到南北朝,中國的管理人才主要實行察舉制。在這個歷史階段,國家的管理人才和官員由各個地方的政府官員推薦。能不能把最優秀的人放到最合理的崗位上,主要靠人治,而不是法制。
第三、從隋代開始,發明了法制的選拔人才制度——進士考試。唐人繼承了這項制度,而到了宋代,這項制度才開始發揚光大并定型。所謂宋代的“公務員”考試,其實就是進士考試,也即官員選拔。
唐代以前整個中國社會的文化普及程度較低,隋朝開始有所提高,但唐代一般每年錄取的進士最多幾十人,是兩位數,而且唐代讀書人考中進士,雖有榮耀但并不直接受官,要做官還要經過吏部審查。吏部選拔不僅要看文化知識,還有一些其他條件。比如長相是不是相貌堂堂,身材夠不夠魁梧等等。這樣的話,帥哥就有優先錄取的可能,如果長得不好,就很少有希望能夠脫穎而出了。
唐代進士考試并不怎么看重考場的考卷成績,更多要看考生平時的文學創作成績及考生的社會知名度。這種考場外的文化比拼叫做&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