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浦講稿 】脫亞入歐
真正的文學研究者并不完全依賴一套現成的方法,而更多地是將源于生命內部的感動和理解、將心想體悟作為工作的基礎。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張潔瑤 閻彬
真正的文學研究者并不完全依賴一套現成的方法,而更多地是將源于生命內部的感動和理解、將心想體悟作為工作的基礎。只有一般化的研究才過分注重方法,雖然也算敬業,但還是過于看重儀式化和程序化的東西了——在現代,這種方法更多是來自西方,是西方的一種傳統。這造成了今天的很多弊端。亞洲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因為“脫亞入歐”已經有一些年頭了,這里日常的生活方式,包括趣味追求、思維方式,都在一步步向西方靠近。這一切表現在文學工作上就更明顯。
現在我們較少發現一個做文學研究的人還在遵循東方的傳統去工作。
學院內外,大致改用西方的思維和方法,即運用邏輯的、實證的、解剖的、理性的一整套來做文學研究。說到傳統,像《文心雕龍》、《詩品》,包括金圣嘆、張竹坡他們的點評,那種對語言藝術的進入方式與探究方向已經沒有了。那是東方的研究,講究氣息、體悟、賞讀,往往特別靠近了語言。他們的研究,一定是將對象(作品)的語言細部勒到緊得不能再緊,近得不能再近,有時會從一個詞匯的調度開始深味。他們注重作品的詩性、意味、境界——是從這些地方出發和抵達的。
文學研究上的脫亞入歐,并非一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