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的良知與責任
歷史研究有兩個目的:一是還原人物的原貌和事件的真相,二是分析重大事件的起因以及產生的后果。前者需要搜閱大量的史料,披沙瀝金,去偽存真;后者則要有過人的膽識和學養,洞幽抉微,明斷是非。
責任編輯:劉小磊
《昨天的中國》 袁偉時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歷史研究有兩個目的:一是還原人物的原貌和事件的真相,二是分析重大事件的起因以及產生的后果。前者需要搜閱大量的史料,披沙瀝金,去偽存真;后者則要有過人的膽識和學養,洞幽抉微,明斷是非。
但對研究近代史的學者來說,卻有兩個棘手的問題。從史料上講,大陸和臺灣所存的國共兩黨的檔案尚未全部公開,有些還處于保密狀態,查閱極為不便;從治學上講,在1949至1976年間,歷史研究為政治服務,近代史研究更是如此,“文革”過后,雖經思想解放運動,風氣大有好轉,但受慣性的束縛,有些學者對近代史上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仍存偏見,忌諱過多,難以做到實事求是。當然也有一些學者,思想比較開放,勇于直言,在發掘史料、評價人物和詮釋因果方面,提出了許多新問題、新觀點,引起了學界和讀者的廣泛關注,袁偉時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頗有影響的代表。
袁先生思想開闊,才識過人,早期著作《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海天出版社,1992)、《中國現代思想散論》(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路標與靈魂的拷問》(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獨辟蹊徑,撥亂反正,褒者視其為先知,貶者斥其為異端,在當時的近代史研究領域,激起了強烈的反響。2012年9月,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袁先生的新著《昨天的中國》(以下簡稱“袁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