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創造的經濟奇跡
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幾年下來的幾代青春生命,已經為中國創造了經濟奇跡,現在該是這個國家為年輕生命創造希望的時候了。為年輕生命創造機會、創造實現夢想的可能,其實正是為這個國家培養未來的新希望。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吳燁 張潔瑤 閻彬
青春,要怎么過才不白活?政府、企業主有沒有可能創造一種環境,讓青春不是只有工作賺錢?
我最近常常想起1970年代初,我14歲左右時所見的青春臺灣,那充滿活力的女工,和“鑰匙俱樂部”。
那時正是臺灣轉向加工出口型工業,外銷經濟崛起的年代。紡織、成衣、鞋業、雨傘等都曾是“臺灣制造,世界第一”的產業。彼時,家鄉烏日尚無高鐵,仍是一個中部的鄉下小村,我家斜對面就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紡織工廠。日據時期,我們都叫它“布會社”(日語意指“做布的公司”),我姑姑和阿姨的青春時光,都曾在此工作,直到結婚。它占地面積廣大,設備齊全,拜了1970年代加工出口政策之賜,業務鼎盛,數千女工從中部周邊的農村鄉下,一起涌進來,住在宿舍,站在生產線,以每天24小時三班制的工作進程,不斷生產外銷全世界的成衣。
這千人女工于是形成烏日的風景。冰果室、小吃店、電影院生意興旺,少男少女的倩影讓這個鄉下充滿美麗的青春。然而更美妙的是黃昏,一群群下了班的女工,穿著附近的明道中學的制服,手挽著手,輕快地走過我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