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最后的制度性盛宴 新三板重來
2006年誕生的新三板,搖身一變,將承擔起“上市預備板”的功能,隨著種種壁壘的打破,資本市場將迎來最后的制度性機會。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龐航宇
2006年誕生的新三板,搖身一變,將承擔起“上市預備板”的功能,隨著種種壁壘的打破,資本市場將迎來最后的制度性機會。
北風凜冽的北京嚴冬,未讓從南國深圳而來的銀樺投資執行合伙人陳海勇感到寒意,相反他有一絲興奮。
2012年12月末,在中關村附近的酒店,他和數十位PE同行參加一場“新三板”企業的路演,路演的企業一一登臺,當然也包括他入股的“北京信諾達”,一家做集成電路測試系統研發的初創公司。
可能是因為專業性太強,可能是缺乏面對投資人的經驗,臺上“信諾達”的高管略顯“幼稚”,他沒有一個勁地對投資人“畫餅”忽悠,反而坦陳自家公司在技術上和國外同行的差距。
事實上,這家成立6年的小公司2012年剛實現盈利,2013年已確定的訂單可保證當年的銷售收入將有大幅增長。新一年里,這家“明日之星”在“新三板”掛牌在即,當然這也意味著陳海勇一年的投入回報不菲。
“新三板”是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的俗稱。相對于滬深股票市場,“新三板”被定位為全國性的場外市場,為規模更小的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流轉和定向融資服務。
這次路演結束半個月之后,2013年1月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了《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辦法》的三個配套指引,這意味著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的非上市公眾公司可以開始向證監會報備。同時,總部設在北京金融街的“新三板”交易所也將全面修訂各項制度規則,以做好準備接納非上市公眾公司掛牌;而其覆蓋范圍也將在目前的4個國家級高新園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
從證監會到交易所,整套制度規則的改變表明以往的框架被打破了:掛牌公司的股東人數突破200人,這意味著進場的人多了,錢也自然多了,市場規模和流動性將陡然上升。
在敏銳的投資人眼中,資本市場上最后的盛宴已經開席。
數據來源:投中集團、華泰證券研究所
5年后的萬億市場
未來5年,新三板掛牌企業將突破5000家,總市值突破10000億元,年交易量約4000億元。
2006年,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股份公司開始利用深交所三板市場的物理系統開展報價轉讓業務。這就是俗稱“新三板”的全國性場外市場的雛形。只不過,此時的新三板局限在北京中關村園區的緣故,它只是一個區域性的市場。掛牌企業普遍規模很小,市場嚴重缺乏流動性,進而定價和融資功能也很難談得上發達。
在中關村試點階段,一家典型的新三板掛牌公司的凈利潤在四五百萬左右,且波動性很大。由于公司規模太小、股東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