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公頃煤礦廢地:從“棄兒”到“寵兒” 中國式復墾隱憂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遺留了沉重的生態包袱——廢棄礦山。幾乎一夕之間,廢棄工礦地變成各地爭相復墾的“香餑餑”。劇變,由中國式的土地財政催生,而以追逐建設用地為目的的復墾模式,開始劍走偏鋒。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陳佩
2011年,山西呂梁煤礦采空區導致村莊塌陷。工礦損毀耕地的復墾之路還很漫長。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遺留了沉重的生態包袱——廢棄礦山。幾乎一夕之間,廢棄工礦地變成各地爭相復墾的“香餑餑”。劇變,由中國式的土地財政催生,而以追逐建設用地為目的的復墾模式,開始劍走偏鋒。
黃金十年,欠賬無數
100萬公頃土地,如果全部種植水稻,按照畝產600公斤、人均年消耗大米100公斤計算,它可供北京2000萬常住人口吃上4年有余。
然而,這個可觀的數字只是世界煤礦產量第一強國尷尬的一面:截至2011年底,中國井工煤礦采煤沉陷損毀土地已達100萬公頃。盡管其中只有60%是耕地或其他農用地,但這足以令人感到觸目驚心。
尷尬在延續,煤礦損毀的土地面積每年還在以7萬公頃的速度飆升。而我國目前耕地與保有煤炭資源的復合度為10.8%,18億畝耕地紅線的壓力巨大。
這是2012年底在“北京國際生態修復論壇”上,中國煤炭學會透露出來的信息。礦山開采對耕地的破壞集中發生在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過去十年的開采量為歷史高峰,對生態的破壞也是歷史上最大的。”中國煤炭學會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胡振琪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復墾”成為急迫的課題。然而,另一個尷尬的信息是,國土部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羅明曾透露,中國的復墾率只有25%。歐美國家則普遍維持在80%左右。
1980年代以來,白中科便開始在山西研究礦區復墾。這位國土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表示:“土地復墾的第一個春天是1988年《土地復墾規定》的頒布。”而另一個春天是在《土地復墾條例》和《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頒布之后。前者于2011年2月獲國務院通過,后者將在2013年3月開始實施。
不過,兩個“春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