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信仰不應打包上市

信仰打包上市是貪欲的終極版,中世紀的贖罪券逼出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最后的結果是,改革派贏了,信仰與金錢脫鉤,回到人們心中。

任何借信仰名義斂財的行為,都是以信仰為名的投機,理應受到唾棄

當買贖罪券的金幣落入錢箱發出叮當一響時,你親人的靈魂馬上從地獄上升天堂”。1517年,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前,多明我會修士臺徹爾大肆宣傳贖罪券時說出這一流傳千古的妙語。

 

任何借信仰名義斂財的行為,都是以信仰為名的投機,理應受到唾棄。在當下的中國,贖罪券的變相版是寺廟上市宗教資產化官僚化,門票、香火錢、相關消費成為上市公司重要收入。

把信仰變現、玷污公眾信仰的做法,總算受到強有力的抑制。10月22日,國家宗教事務局通過官方網站正式發布證監會等中央十部委《關于處理涉及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管理有關問題的意見》,提出嚴禁黨政部門參與或縱容、支持企業和個人投資經營或承包經營寺觀,不得以任何方式將寺觀搞“股份制”、“中外合資”、“租賃承包”、“分紅提成”等;不得將宗教活動場所作為企業資產上市,各級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進行排查,發現存在此類問題的,應限期進行整改,逾期不整改的,會同相關部門根據有關法規予以處罰。

幾家上市公司提供了壞的樣本,效仿者多如過江之鯽。如潭柘寺和戒臺寺仍是北京旅游“子公司”,是其重要的盈利來源。僅以兩個寺廟單獨的門票收入計算,2012年上半年就為北京旅游貢獻了2323.9萬元,占其旅游服務總收入的約三分之一。

峨眉山于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上市資產雖不包括峨眉山上的寺廟資源,但與當地佛教名山地位息息相關。峨眉山上有數十個佛教場所,2011年,峨眉山門票收入達到3.29億元,占據其年度主營業務收入的36%,毛利率高達40%。

新規之下,有關方面能否執行到位,能否杜絕打擦邊球現象,值得關注。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無一幸免,均有上市計劃。參考消息網報道,7月,普陀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該公司爭取在兩年內上市,預計募集資金達7.5億元人民幣以上。山西五臺山和安徽九華山表示,有計劃在資本市場上籌資。

籌劃上市的旅游公司大力劃清與門票、與寺廟的關系,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丁宏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次只是在普陀山上的4家企業準備上市,這是政府下屬的企業。企業要發展壯大肯定要走出去,不可能永遠待在這12.5平方公里的普陀山。所以這是市場行為,和宗教無關,我們只是借助了‘普陀山’品牌的影響力。”

想要劃清,談何容易?借助影響力,意味著上市公司商譽甚至未來前景,試問,當普陀山與九華山品牌,與客車、索道關聯在一起,這樣的宗教圣地成色幾何?這不是隱性的宗教資產化,又是什么?所謂“享受宗教盛譽的紅利,但并沒有把核心的宗教場所打包,所以在本質上和其他的旅游概念股差別不大”是有意混淆。如果真想讓寺廟清凈,以普陀山某某公司的名義上市,豈不更清白?

當地政府早已將這部分收益收入囊中,把目光瞄準股市,以獲得更高的溢價。2009年6月17日,安徽省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出資5083萬元受讓其母公司安徽省投資集團持有的九華山20.48%的股權,國資提早埋伏欲得大利。

把一切資本化,而后高價套現,照此邏輯,中國凡是有點家底的博物館、文化館、古城鎮、建筑物全都將打包上市。上市不是比拼創業,而是比拼誰家留傳的家底厚。如果這一手段推廣到全球,我們將看到巴塞羅那市政府把圣家族大教堂上市,巴黎人把巴黎圣母院、盧浮宮上市,然后上調門票、增加商店,建立圣母院一條街拉動消費,以緩解債務危機的燃眉之急——全球的文化、宗教也就真正地、徹底地資本化了,也就真正地、徹底地墮落了。

信仰打包上市是貪欲的終極版,中世紀的贖罪券逼出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最后的結果是,改革派贏了,信仰與金錢脫鉤,回到人們心中。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