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莫言是誰的兒子
世界各國都有保護文化名人、建立名人紀念館的慣例。在中國,就會搞出中國特色。在莫言的故鄉,它叫“莫言品牌的旅游項目”。它的第一個特色,是“不差錢”?;?.7億“打造旅游帶”,在莫言舊居的周圍興建“莫言文化體驗區,紅高粱文化休閑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紅高粱文化休閑區,將花千萬元種植萬畝紅高粱”等等。
莫言獲諾獎后的某些奇事,以國家主義的面目出現,體現的是官員個人的意志
世界各國都有保護文化名人、建立名人紀念館的慣例。在中國,就會搞出中國特色。在莫言的故鄉,它叫“莫言品牌的旅游項目”。它的第一個特色,是“不差錢”?;?.7億“打造旅游帶”,在莫言舊居的周圍興建“莫言文化體驗區,紅高粱文化休閑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紅高粱文化休閑區,將花千萬元種植萬畝紅高粱”等等。
我猜想,政府以一個仍然活在世上的文學家的名義花那么多錢,可能是創了世界之最吧。但在官方看來,這根本不是錢的問題。一位干部說到“萬畝紅高粱”,那是“虧本也要種”。這種境界,當今世界很少政府能達得到。
然而,錢是錢,文化是文化。其實,中國的文化項目,錢多錢少搞出來的都是那么一回事。比如,你不想虧一千萬,可以只種“百畝紅高粱”,器局小一點而已。到時候,無非把“我爺爺,我奶奶”塞進高粱地體驗一把“莫言文化”,諸如此類。但可以肯定的是,類似《天堂蒜薹之歌》或《蛙》里涉及當今官方行政方式的故事,就不要“體驗”了。因為這位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現實”部分,有時還是相當尖銳,甚至是相當殘酷的,官方承受不起這樣的批評。
其實,莫言家鄉的干部說得很明白了,就是要文學和莫言給旅游業站臺。雖然“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這話各地領導都不太好意思說了,但實際上還是很難有官員把文化當文化,認為它本身就有戲的。當然,不能排除操辦這事的官員有很尊重莫言的文學的。但他也只能尊重官方辦事的邏輯。
還有一個情節是,在這個消息傳出的當天,莫言于北京回答記者時,表示他不太了解這些“說法”。具體情況我們不清楚,但莫言的話是說得比較冷。但一般說來,官方有官方的邏輯,問了你莫言,事情還得這么辦。
除了“虧本也要種”,莫言家鄉干部還有一句話,也能代表中國特色。那便是干部去動員莫言的老爸改建“莫言舊居”的說辭:“兒子已經不是你的兒子,房子也不是你的房子了。”這話聽起來新鮮,但邏輯卻也是普遍的。
在中國,一個人獲得了榮譽,他應該正確地表示,這是因為領導的關心,這榮譽屬于集體。在很多情況下,這樣講并非沒有道理,因為這個榮譽可能出于大家的犧牲,還有領導的“協調”。在奧運獎臺上,說榮譽是黨和國家給的也不對,因為,你受訓練的費用是國家給的,給你還是給他,是領導決定的。但是,作家稍有不同。雖然莫言也是相當級別的國家干部,享受了一份國家待遇,但文學創造仍然是一種個人活動,文學的榮譽首先應該屬于個人。
簡單地說,一個人無論獲得了什么榮譽,他都應該是他自己,是誰的兒子就是誰的兒子。而諾貝爾文學獎也不管你的國家給予了你什么待遇,否則,當年的蘇聯體制內作家都有獲獎,豈不是諾貝爾文學獎一直在獎勵這種體制了。
隨著中國社會的市場化,中國人已經不太習慣把國內的榮譽,尤其是體制外的榮譽歸單位,歸集體了。但卻仍然把公民的國際榮譽劃歸國有,如果國家覺得這個榮譽可以接受的話。你是國際文化名人,國家領導人也表揚你了,你就是國有資產。作為“國有資產”,你就聽政府支配,你就只管光榮去,不用你有自己的主張。你老爸不應該,也不可能再把你hold住了。甚至要溯及既往,你的舊居都成了國家的,政府才是你的舊居的主人,何況是政府花錢,給你建一個更漂亮的,還需要尊重你的意愿嗎?
當那位干部在莫言的老爹面前說出那句名言的時候,老人家對自己建造的、居住大半生的房子的感情,莫言兒時留在“真正的舊居”里的記憶,通通不在考慮之列。這難道還不是一種“強拆”么。它以國家主義的面目出現,體現的是官員個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