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溫州金改成功概率下降
只有認識到金融的核心是建立信用評價、定價、交易體系,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
只有認識到金融的核心是建立信用評價、定價、交易體系,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
溫州金融改革遭遇滑鐵盧的概率在增加。
溫州金改的細則歷經兩百多天至今沒有出臺,據說已上報,卻只打雷不下雨??梢?,對于金改到底要改什么,各方存在激烈的爭論。主旨不清,何以遠行?
各方的訴求不同,實體企業希望盤活民間資金,獲得充分的金融服務;而金融行業有很大的聲音認為,金融機構數量足夠多,服務層級非常充分,不需要更多的小貸公司等草根金融機構摻和其中;而小貸公司升級成為村鎮銀行,想在存款領域分一杯羹,但其中涉及存款風險與控股權之爭:小貸公司的民間控制人希望升級為村鎮銀行后依然握有控制權,但一些金融業決策者顯然被十幾年前的小型民間商業銀行的風險嚇倒,堅持認為穩定應該擺在第一位——爭論來爭論去,甚至要不要發展民間草根金融機構都成了一個問題。缺乏清晰的頂層設計,就不可能達成改革共識,利益博弈將更趨復雜。
在具體的改革舉措方面,同樣如一團亂麻。
溫州中小企業改革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直言,目前的改革是本末倒置,對發展實體經濟無補,對金融穩定有害。
金改不應該吸引民間資金進入金融領域:“金改資金的來源應該大量來自于民間資本,原來用于放高利貸的資本,通過金融手段、金融改革來使其支持實體。但是,目前各地政府為了規避風險,反而倒過來,讓民營企業的龍頭企業把錢拿出來去籌建小貸公司、村鎮銀行,讓實體經濟辦銀行,本末倒置”,“實體經濟都去搞金融,哪還會有心思搞實體?這實際不是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而是損害實體經濟。”周德文認為,只有用金融的手段和平臺,把大量民間資本特別是閑置的資本集聚起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才是金改最重要的舉措——這是從根本上質疑目前的金改方案。
不管是實體還是虛擬,只要能夠有效配置資金,金改就是成功的。著眼于某個方面,都有失偏頗。
溫州金改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個人境外直投,恐怕同樣會無疾而終。7月23日,溫州市金融辦主任張震宇在上海舉行的“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招商推介會”上,對于溫州金融改革試點中提出的個人境外直投的問題,稱國務院已經明確表示,天津、上海、溫州3個城市將會同步推出個人境外直投的政策,“其推出的時間取決于央行等有關部委”。
目前境內個人的年度購匯額度為5萬美元,一旦放開額度之后,全國的資金將通過溫州等口岸直接匯到國外,在出口下降、人民幣兌美元強勢不再的情況下,預計有關方面很難有勇氣放開境外直投,增加管理難度。即使在目前嚴格管制的外匯市場,人民幣保持平穩都不容易,如果加上境外直投市場,相當于中國的外匯管制開了一半的門——現在放開,行嗎?
溫州金改最重要的成果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有限公司,3月29日在溫州工商局鹿城分局領取營業執照后,至今交易并不活躍。作為民間資金借貸平臺,沒有建立起嚴厲、高效的信用甄別體系,而是在舊的螺螄殼里做道場,例如房地產殘值再貸款,或者以生豬等生產資料再貸款,其實是原有的傳統抵押貸款的延伸,沒有根本突破。
就目前的運作情況來看,其效率遠不如阿里小貸等公司,原因就在于,阿里小貸公司有完整的信用控制系統,而溫州民間借貸平臺尚未建立。其進步在于,除了溫州,包括蒼南、平陽兩縣也建立了民間登記平臺,其硬件已經鋪開,只等通路的規則建成。只有認識到金融的核心是建立信用評價、定價、交易體系,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
由于細則不能出臺,交易不夠活躍,共識與規則、信用體系都處于口水戰階段,市場信心大幅下滑。信心是資本與貨幣市場的黃金,當信心下降,市場的低迷也就可想而知。
金改并非爭取特優政策,不是投機樂土,而是讓金融家與實業家在規則中各得其所,要做到這一點,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