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選辯論能改變什么?

決定一場總統辯論輸贏的,有時可能僅僅是一次幽默、一句口號、一個眼神或一種感覺,領導人的產生日益變成了媒體選秀的另一種形式。放眼全世界,對領導人外表和媒體表現力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已經超過了對其政綱的關注,這就是為什么世界上突然多了一些能力平平但形象討巧的領導人。

候選人形象、口才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得以放大,政績、理念等實質性的東西退居次席

包括一場副總統候選人辯論在內,本次美國大選的4場辯論已經結束了3場。盡管奧巴馬和羅姆尼被認為各贏一場,拜登則和瑞安打成了平手,但從整體效果來看,羅姆尼才是真正的贏家。

 

在10月3日第一次電視辯論前,羅姆尼多次失言,負面消息迭出,支持率一降再降,奧巴馬領先多達8個百分點。在幾乎所有的搖擺州,奧巴馬都呈領先之勢。羅姆尼幾乎輸定。但是,一場辯論下來,局面大變。10月21日蓋洛普的最新民調顯示,羅姆尼領先奧巴馬6個百分點。從落后8個百分點到領先6個百分點,14個百分點的提高不可謂不凌厲,這顯然都要拜辯論特別是第一場辯論所賜。

美國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開始于1960年。當時,共和黨的候選人尼克松剛動過膝蓋手術,臉色蒼白,身體消瘦;民主黨的肯尼迪則英俊瀟灑,活力四射。在兩人的支持率原本不相上下的時候,辯論使得民意的天平最終倒向了肯尼迪。這是一場意義非凡的辯論,它不僅產生了肯尼迪這樣堪稱偉大的總統,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領導人的選拔標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以往選民只能從報紙、廣播中了解候選人,到候選人形象的全方位展示,從此,個人形象、口才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得以放大,政績、理念等實質性的東西退居次席。

成立于1987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辯論委員會是為舉辦全國性總統大選辯論而設立的常設機構,其經費全由民間募款而來,從成立起就確定了非營利性質和“不接受政府與政黨捐贈”的原則,并做到信息完全公開,網站上清楚公布企業或個人贊助者名單。

每次美國大選電視辯論的日程安排要遵循幾個要點:最后一次辯論和大選投票日之間要有足夠長的時間間隔,以便于參選方鞏固辯論得來的優勢或消除辯論造成的損失;要避開流行體育賽事的秋季賽程,以免受眾不關注辯論。所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選電視辯論通常會安排在9月底和10月初的頭兩三個星期舉行。

從1980年起,美國大選電視辯論取消候選人8分鐘開場詞,直接進入媒體代表輪流提問,并且開始分上下半場,并限制每場辯論的議題。從1992年起,每次總統候選人辯論的第二場開始采用“市民會議”方式進行,提問人不再是媒體記者,而是經過抽樣挑選、還未決定立場的選民,擴大了選民直接參與層次。從2008年開始,每場辯論固定為90分鐘,分成8個10分鐘小節,其余時間為開場白和總結。每個小節談一個話題,由主持人引入話題,兩名候選人分別有1分鐘時間表達觀點,然后有7分鐘時間相互提問。

除了肯尼迪和尼克松之間的辯論之外,兩黨候選人之間的經典辯論比比皆是。1988年的辯論在老布什與民主黨候選人杜卡基斯之間展開。當時主持人向后者拋出了一個刁鉆的問題,問他如果其妻被強奸并殺害,他是否贊成對兇手執行死刑?杜卡斯基回答說:“不會,你知道我一輩子都反對死刑。”杜卡基斯的回答符合民主黨的政治正確,因為多數民主黨人反對死刑,而共和黨人則相反。但從人性的角度看,他在談論至愛遭受傷害時表現得像一個“冷血機器人”。杜卡基斯的支持率原本領先布什17個百分點,但是此次辯論后急轉直下,最終丟掉了大選。

應該說,總統選舉辯論這種形式,給選民提供了了解候選人最直接的機會,而候選人也可以通過形象的全方位展示,鞏固優勢或扭轉劣勢。在這些方面,大選辯論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與此同時,決定一場總統辯論輸贏的,有時可能僅僅是一次幽默、一句口號、一個眼神或一種感覺,領導人的產生日益變成了媒體選秀的另一種形式。放眼全世界,對領導人外表和媒體表現力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已經超過了對其政綱的關注,這就是為什么世界上突然多了一些能力平平但形象討巧的領導人??梢韵胂?,形象不佳的林肯、跛腿的羅斯福,在今天多半是選不上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