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20121029)
一個國家的興盛或者衰亡,關鍵看這個國家的管理機構是普惠性還是榨取性的。
——經濟學家達龍•阿森莫古和詹姆斯·A·羅賓遜,《國家為何衰亡——權力、繁榮和貧困的起源》
我們的教育對學生個性的打壓和傷害,主要體現在對標準答案的過分強調,且用惟一的標準——分數評判學生。學校在包容個性方面確實做得不足,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模式化的。
—一近日,一位名叫林爻的家長寫的關于教育的文章引起廣泛爭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發表評論指出
我想跳離座位,沖上辯論臺,給他(奧巴馬)一拳。
——被媒體問及對奧巴馬在10月16日的競選辯論中稱“羅姆尼是個騙子”有何看法時,羅姆尼的長子塔格·羅姆尼這樣回答
我們明白大選辯論有很多嚴肅問題需要討論,但我們也認為存在一些不那么嚴肅但重要性絲毫不差的問題,這些是美國家家戶戶每晚都在討論的問題。
——必勝客早前提出,只要有觀眾在副總統候選人辯論現場的提問環節向候選人問“喜歡哪種口味的披薩”,將終身免費吃必勝客。在受到多方批評之后,必勝客取消了這則懸賞
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如果沒有GDP,一定不會幸福。所以,我們需要的是超越GDP,而不是拋棄GDP。在GDP核算與幸福測度之間過于極端,可能是我們統計界和經濟學界應該拒絕的。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近日在印度介紹中國開展幸福測度的情況時表示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黨和政府)說2049年要實現這個目標,既然打出了承諾,就得測一測能不能實現、實現了多少。不做測量的話,實現了老百姓也不認賬,沒實現也能說成實現。
——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近日表示,之所以決定測算“民族復興進程”,是想讓全民族、全世界都來監督中國的執政黨和政府。今年8月,楊宜勇宣布“中華民族復興任務已完成62%”,引發熱議
有沉默的地方就有恐懼,一方面是對越過官方界限的恐懼,另一方面則是怕別人要求自己對這種沉默作出解釋。莫言獲獎后肯定發現自己深陷這兩種恐懼之間。
——《紐約時報》文章《中國諾獎獲得者的狂喜與恐懼》說
關鍵不是退不退出東京電影節,中國電影再粗制濫造下去,就要退出這門藝術了。
——崔永元日前談到國產片《萬箭穿心》退出東京電影節時調侃道
反對派營營以求的特區政權……從西方價值觀來看當然符合理想,但卻不一定對香港有利,反而會將香港帶上一條與中央和內地同胞斗爭和對抗的不歸路,進而斷送香港的未來。
——曾任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長達10年的劉兆佳在新書《回歸十五年以來香港特區管治及新政權建設》中發出這樣的警告
老板會欣賞最后一個離開辦公室的人,哪怕實際上你是在Facebook上面玩。很奇怪的是,這在明確鼓勵遠程辦公的公司里面也適用,老板一方面叫員工不要經常來辦公室,一方面卻會下意識地懲罰那些真的這么做的員工。
——《經濟學人》發表文章稱,在家工作,老板看不到你,升職也想不到你
日本是小偷這種想法已植根于中國的年輕人心中,這非常令人憂慮。在最壞情況下,邦交正?;?0年來的成果將毀于一旦。
——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近日回到母校名古屋大學發表演講稱,日本今后有必要為改善日中關系踏實地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