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歐盟何以獲獎?
在這樣的情勢下,歐盟領導人面臨著歷史和民意的雙重考驗。如果他們果真能像諾貝爾委員會和全世界期待的那樣避免沖突、消弭分歧、帶領歐盟走出危機的話,歐盟也許可以再獲一次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委員會是希望各成員國領袖銘記歐盟的成功過去,不要在困難時將之遺棄
10月12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宣布,歐洲聯盟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歐盟及其先驅者過去60年一直貢獻于推進歐洲的和平與和解以及民主與人權”。這一決定引發了排山倒海的質疑和譏笑,一些人將這一獎項稱作“愚人節笑話”,更有網友開玩笑稱,再不給歐盟授獎,說不定它哪天就解散了。
顯然,諾貝爾委員會強調的是歐盟過去所取得的成就,它在歐債危機久拖不決、歐盟面臨分裂和解體危機的關鍵時刻授獎給歐盟,是希望各成員國領袖銘記歐盟的成功過去,不要在困難時將之遺棄。而質疑的人更多看到的是歐盟今天的窘境,看到的是以希臘為代表的債務國和以德國為代表的債權國之間的對立和仇視。但就像歐盟的問題絕不可能因為諾貝爾獎而有多大改觀一樣,歐盟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功業,同樣不應該因為今天的困難而遭到抹殺。
歐洲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出現了 “羅馬治下的和平”,這種和平至少延續500年之久。北方的野蠻人毀滅了羅馬帝國之后,歐洲進入封建時代,又存在著一個“基督教治下的和平”,教會憑借其精神權力,對于世俗君主的戰爭活動也能給予某種程度的約束。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確定了以主權國家為主體的現代國際體系。國家為了自己的生存和擴大本國的利益,其戰爭權力不再受到外部的任何約束。從此,各國為了利益暫時結盟,享受短暫的和平,很快又在利益的驅動下訴諸戰爭。兩次世界大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導致了生靈涂炭的結局。戰爭特別是二戰造成的慘重破壞,使得政治家們意識到歐洲再也負擔不起彼此開戰的代價。歐盟的前身歐洲煤鋼聯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1950年法國外長舒曼最早提出這一設想,目的是令德法經濟互相依賴,使兩國技術上無法再度交戰,而德國也誠心愿意為侵略歷史懺悔,所以欣然接受。德法意比荷盧6國在1951年簽署《巴黎條約》,共同掌管成員國的煤鋼工業,并互免關稅。1952年條約生效后,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誕生,今年剛好是60周年。
1957年,上述6國簽署《羅馬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把煤鋼聯營的模式推廣到其他層面,并成立共同市場,建立工業品及關稅聯盟。進入1970年代,歐共體進入擴張期,英國、愛爾蘭、丹麥、西班牙及葡萄牙等國相繼加入,其后歐共體12國簽訂《貨幣聯盟條約》,推動貨幣一體化。1993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標志著歐盟正式成立,歐元亦于1999年正式推出。2007年12月,歐盟各國簽署《里斯本》條約,賦予歐盟法律人格,使歐盟在國際舞臺上成為一個真正的實體。目前,歐盟有27個國家,歐元區有17個歐元國。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歐盟結束了歐洲過去300年紛爭不斷的歷史,促成法德等國透過經濟合作建立互信,令歷史宿敵成為緊密合作伙伴;及后協助希臘、西班牙等引入民主體制,并在冷戰結束后,吸納中歐及東歐成員國,加強各國民主及人權發展,解決種族不和引起的爭端。
從過往的歷史來看,歐盟是配得上諾貝爾和平獎的,因為它確實促進了和平,示范了一種真正通過平等協商達致“和而不同”境界的范例。但是,也就是在歐盟達致其高點后不久,金融危機不期而至,2009年爆發的希臘債務危機將整個歐盟拖入了深不見底的深淵中,使得歐盟的成就有化為烏有之憂。危機不僅表現在經濟上似乎填不滿的窟窿,更表現為以希臘為代表的“窮歐洲”和以德國為代表的“富歐洲”之間在心理上的漸行漸遠。在雙方不再視對方為自家人的時候,歐盟的解體甚至內部爆發沖突,都并非杞人憂天。
在這樣的情勢下,歐盟領導人面臨著歷史和民意的雙重考驗。如果他們果真能像諾貝爾委員會和全世界期待的那樣避免沖突、消弭分歧、帶領歐盟走出危機的話,歐盟也許可以再獲一次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