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十年反思(六)】新能源開始姓“國”了
未來兩年,新能源行業的國企進民企退將勢不可擋,擁有強大資本實力和天然優勢的國家隊正在改變新能源市場格局。然而,在這場民營資本主導向國有資本主導過渡的游戲中,究竟誰更有效率?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陳佩 方芳
專題按:
新能源是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真實寫照,其發展為世界矚目,它享受著前所未有的“政策禮遇”,集各方利益訴求于一身,它的大起大落之間,盡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狀。
過去的十年,中國新能源的命運軌跡中政府一直如影隨形,從行業的政策制定,到地方政府的介入,到具體試點項目的實施,甚至到未來新能源的發展走向。政府究竟可以多大程度上介入行業,其邊界又在哪里,這值得所有行業利益相關者深思。
我們回望新能源十年,是為了尋找一個更穩健的未來。
對于那些曾在新能源盛宴中獲利頗豐的民營企業來說,更希望的是能在競爭平臺上擁有與國有企業同樣的機會。
未來兩年,新能源行業的國企進民企退將勢不可擋,擁有強大資本實力和天然優勢的國家隊正在改變新能源市場格局。然而,在這場民營資本主導向國有資本主導過渡的游戲中,究竟誰更有效率?
國字號雄起
毫無疑問,過去十年,中國新能源是民營資本的狂歡。
尚德、英利、明陽風電這批在美國上市的新能源制造企業帶來的財富效應,吸引了一大批民營資本涌入到新能源制造業。十年內,中國已經占據全球光伏制造業的半壁江山,全球前十大風機生產商中國企業占據了四席位置。
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國有資本開始將目光盯上新能源,斥以重金投入其中。擁有強大資本實力和天然優勢的國家隊闖入,正在改變新能源市場格局。
由于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的下游電站運營絕大部分由國有企業把持,這些國有企業正試圖從下游電站運營將產業鏈延伸到制造業。
目前,中節能、國電已經開始進行多晶硅電池和組件的制造,中建材在成都建設了一條薄膜電池的生產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