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丸”的外交航向 “中日一戰論”可以休矣?

安倍其實并不是那種鐵板一塊似的“死鷹”(死硬)派,根據不同“時宜”和需要,甚至可以隨對手起舞,有時身段還相當柔軟。至少從日本方面來說,即使哪天在釣魚島周邊區域不幸發生了擦槍走火的狀況,也不應該至于發展成兩國全面戰爭。因為,無論中國,還是日本,誰都無法承受“一戰”的代價。

責任編輯:張哲 實習生 邵世偉

2006年8月的安倍晉三意氣風發,那時他剛決定向首相的寶座發起沖擊,并在一月之后獲得成功。如今,在經歷兩番浮沉之后,新安倍首相是否有智慧面對現在日本的外交困局? (CFP/圖)

安倍其實并不是那種鐵板一塊似的“死鷹”(死硬)派,根據不同“時宜”和需要,甚至可以隨對手起舞,有時身段還相當柔軟

安倍的“硬貨”

日本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訪緬甸,外相岸田文雄訪菲律賓、新加坡、文萊和澳大利亞,幾乎是兩個大臣剛一返回,新任首相安倍晉三便又踏上了前往越南、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三國的飛機。

近年來的歷任日本首相,對東盟國家的訪問一般僅限于出席國際峰會時“順訪”,但安倍履新不足一月,首相和主要閣僚便接連訪問了東盟十國中的七個國家,不能不說是破天荒。

1977年8月,前日本首相福田赳夫訪問菲律賓時發表了包括“不做軍事大國”等的對東盟外交三原則,后被稱作“福田主義”(Fukuda Doctrine)。這奠定了日本戰后與東南亞諸國全面和解的基礎,從而成就了1980年代以日本為首、包括“四小龍”、東盟諸國及中國的“雁陣”發展模式,日本也成了東盟最信任的國家之一。

三十五年一彈指,日本高調重返東盟,著眼點卻主要不在經濟。在東海,日本與中國有釣魚島主權之爭;在南海,菲律賓、越南等國也與中國有主權紛爭;而緬甸政治變革迅猛,不久前剛剛解除了報禁……所有這一切,令日本重彈“以自由與繁榮強化合作”的老調。其背后,是攜手“厲害共有”的國家,共同對抗經濟崛起、在海洋戰略上積極推進、實力持續膨脹的中國。

六年前,第一次安倍內閣時期,時任外相的麻生太郎也曾著眼于沿歐亞大陸外緣的區域,聯手與日本共有價值觀的國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