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教授貝淡寧的中國觀 “需要民主,也需要‘賢能政治’”

貝淡寧這個名字前面,最為人所熟知的幾個定語是“到中國大學教政治的老外”、“去中央黨校講課的老外”、“來自加拿大的中國女婿”。不過在不少中國人看來,他還是一個“中國模式”的辯護者。對于中國的腐敗問題,他的觀點是,雖然中國的腐敗問題很嚴重,但因為腐敗問題關系到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礎,所以中國反而更加意識到其嚴重性,因而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比其他同類國家更好地治理腐敗。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中國制度和西方不一樣,19世紀前,中國并沒有民主的概念。” (邸晉軍?CFP/圖)

“我的政治理想是既需要民主,也需要賢能政治,問題在于怎么把二者融合起來。”

中央級政府領導人應通過賢能制度選拔,而下級政府領導官員應通過民主選舉產生。

中國動力的真正來源,是中央政府采取不干涉的方法來處理地方事務。

貝淡寧這個名字前面,最為人所熟知的幾個定語是“到中國大學教政治的老外”、“去中央黨校講課的老外”、“來自加拿大的中國女婿”。不過在不少中國人看來,他還是一個“中國模式”的辯護者。

這位加拿大籍的政治哲學教授,本名叫丹尼爾·A·貝爾。他是牛津大學哲學博士,他的博士論文采用了極其罕見的“對話體”,后以《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出版,揚名西方學術界。2013年是貝淡寧在中國大學擔任正式教授的第9個年頭,眼下他是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

貝淡寧主張在中央政府實施“賢能政治”,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曾公開稱贊重慶和成都“實現社會主義的努力”。他認為政治制度并非只有民主和專制兩種。民主不一定是最理想的制度;非民主的制度有很多種類,不一定都是不好的。

對于中國的腐敗問題,他的觀點是,雖然中國的腐敗問題很嚴重,但因為腐敗問題關系到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礎,所以中國反而更加意識到其嚴重性,因而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比其他同類國家更好地治理腐敗。

貝淡寧說,自己是一個受儒家價值觀影響的人。2012年7月,他和儒家學者蔣慶聯合在《紐約時報》發表《儒家憲政宣言》,引發廣泛關注。不過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他說,他已經部分改變了主張。

“非民主制度有很多種”

在“儒家憲政宣言”中,貝、蔣二人提出,民主在實踐當中也有缺陷。他們提出另外一種模式,即設立“通儒院(代表天)、國體院(代表地)和庶民院(代表人)”三院,共同施行“仁政”。

文章一出,贊同者有之,譏諷、嘲笑甚至批判者似乎更多。一位學者撰文說,這實際上是“祭司+平民+貴族”的治理模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