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娛樂】第二個春天

事實上,不管出于哪種原因追捧老明星,人們追捧的,都不是明星本人,而是培育老明星的那個時代,那個在人們的追念、遺忘、美化中變得無可替代的烏托邦。今總是不如昔,盡管我們身在昔日時并不曾善待它,正如我們在必將成為未來的昔日的現在,也還是掉頭觀看那個更具確定性的往日。

盡管連90后藝人都已進入娛樂圈甚至不乏挑大梁者,我們的視野依然被老明星占據:《中國好聲音》和各類選秀比賽,真正的主角是評委。庾澄慶專場在微博上的熱度,完全可以媲美今年“春晚”;《新白發魔女》開播,人們還是拿馬蘇和林青霞作比較,并得出林青霞“更邪媚”的結論;以“屹立不倒”為幟的趙雅芝,所到之處人如潮涌,她為某品牌拍攝廣告,以瑜伽造型亮相,照片被轉得隨處可見。娛樂圈實現了幾世同堂,但聲威更壯的,還是老明星。

 

這種情況的確不大尋常,因為,盡管我們表面上把技藝視為藝人的最主要價值,但實際上,藝人的核心價值通常是青春,是眉眼的鮮脆,是從皮膚里往外滲的生命力。羅曼·羅蘭的話有點夸張,“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但人一生最清亮、最有味、感官最活躍的時代,的確是在30歲之前,而長生不老又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們把重返青春現場的愿望投向視野里的青年、年輕藝人或者運動員。白先勇小說里反復描寫的,就是這種青春垂戀,臺灣青春片反復呈現和消費的,也是這種青春氣息。但即便藝人,還是會老去,所以,像瓦倫蒂諾和詹姆斯·迪恩這種用死亡將自己永遠鑲嵌在琥珀里的明星,常常會獲得他們真身所不能享受的榮耀。

對林青霞、趙雅芝、庾澄慶這撥明星來說,情形又比較特殊。成就他們的,不光是青春、姿容,還有娛樂饑渴、信息匱乏和隔海相望的神秘感。他們在香港或臺灣,被八卦消息搗得粉碎時,在內地人眼中還是完整、神秘的。2000年后逐漸成名的新星,不論港臺或內地,都沒有這種幸運,影視低潮與唱片業的沒落同時出現,加上網絡挫骨揚灰式的曝光、消費,讓他們難得沉淀。所以,越是新人大量出現,越是激發出人們對那撥老明星更強烈的追念。

曾和一位制片人聊天,談到他正在做的幾部電視劇,最讓他覺得無奈的,是劇本和演員的同時匱乏,在演員這塊,他能請得到的,普遍有一張過于白、過于淺的臉,因此,他不得不把演員的年齡上限往上提。而我寫娛樂類專欄和專訪的朋友,也有同樣的困惑,他們愿意寫的都是老明星,他們必須要寫的,又是新生代。年輕的時候沒有內容,有內容的時候不再年輕,這是一對永恒的矛盾。

娛樂圈一直存在兩條潮流線,一條高舉青春大旗,一條講究時間的重量。這兩條線索,一主一副,各有各的規則,各有各的消費群體,凝視著這兩個領域的,是來自兩個群體的目光,或者說,是懷著兩個標準的目光。

對于以青春為主要價值的那個娛樂圈,講究青春的質量,容貌、身材、性情,即便是丑聞,只要具備某種叛逆情緒,也是人氣助燃劑。以時間的重量為價值的娛樂圈,講究的卻是生命的質量、氣韻、姿態、積淀,而且當事人要經得起長久的注視,首先要始終在場,勤勉、努力,其次要呈現出穩定的人格品質,不能大起大落,人生經歷層次分明,通過了這種長久注視的,則有第二次走紅的可能,比如吳奇隆。

事實上,不管出于哪種原因追捧老明星,人們追捧的,都不是明星本人,而是培育老明星的那個時代,那個在人們的追念、遺忘、美化中變得無可替代的烏托邦。今總是不如昔,盡管我們身在昔日時并不曾善待它,正如我們在必將成為未來的昔日的現在,也還是掉頭觀看那個更具確定性的往日。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