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三包,十二年紙上博弈

讓消費者等了12年之后,汽車三包規定終于出臺。這個規定早在2001年就開始起草,在此后的12年間,這一規定為什么始終難以出臺,而讓家用汽車產品從“一包”(包修)變成“三包”(包退、包換、包修),為何那么難?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馮葉

汽車三包這項旨在保護汽車消費者權益的規定,竟匪夷所思地延宕12年無法出臺。12年間,紙面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讓消費者等了12年之后,汽車三包規定終于出臺。

2013年1月15日,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第150號令,稱《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即汽車三包規定)已經2012年6月27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將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這個規定早在2001年就開始起草,在此后的12年間,這一規定為什么始終難以出臺,而讓家用汽車產品從“一包”(包修)變成“三包”(包退、包換、包修),為何那么難?

汽車三包規定要點分析。 (CFP/圖)

誰不成熟

早在1995年,中國就出臺了最早的三包規定。三年后,出臺了農機三包規定;五年后,手機、固定電話等家用電器三包規定出臺,2001年,微機家用視聽三包規定出臺。負責起草上述三包規定的殷兆龍,也在2001年開始起草汽車三包規定。

作為當時的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與法律事務部主任,今年60歲的王前虎也前后參加了四次汽車三包規定的討論會,分別是第二稿、第三稿、第五稿和第七稿。

王前虎至今記得,2002年第一次參加汽車三包的討論會,他去得比較早。會議組織者向他介紹在場的汽車廠家代表,其中一家大企業代表開口第一句話是,“你消協的,你懂汽車嗎?懂技術嗎?”王前虎說,“我們不懂,但是可以請專家把關。”

對方的第二句話是,“中國消費者不成熟。”王前虎回答,“中國汽車制造者更不成熟。”

在隨后的討論中,汽車廠家代表們認為,中國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