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評】防災考核為什么總缺教訓報告?
災事處置首要尊重“預防優于救援”的原則,多些可公布的政府減災教訓報告,少些對災民心態有刺激的表彰會,真正將城市發展與規劃建設的思路調整到安全減災上來。
責任編輯:朱紅軍 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陳佩 方芳
災事處置首要尊重“預防優于救援”的原則,多些可公布的政府減災教訓報告,少些對災民心態有刺激的表彰會,真正將城市發展與規劃建設的思路調整到安全減災上來。
2013年1月10日晚間始至今,北京市屢屢深陷霧霾天氣中,PM2.5指數亦多次“爆表”,此時的京城近乎20世紀50年代的倫敦霧都了。
同樣是在1月10日這天,北京召開全市抗擊“7·21”特大自然災害總結表彰大會,雖然災難教訓十分沉痛,需要深刻汲取,但不免遺憾的是,至今人們未見到對“7·21”暴雨災害造成的118.4億元直接損失(相當于北京市近五年氣象災害損失總和的三倍多)及管理問題的深入剖析。這讓人不能不擔憂,對于城市防災而言,比霧霾更窒息的是應對乏力,因為只有大膽客觀地分析應急管理缺陷,才能使政府應急行為不陷入公信力危機。
事實上每每災害事件發生,我們已經習以為常,有關部門歷來不分“災種”,很少公布客觀的教訓分析報告。相反的,我記憶猶新的是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國很快組建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