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丑聞·軒然大波 歷史上的18張椅子

1786年古斯塔夫三世國王建立瑞典學院,他賜予的18張椅子,歷經226年,換人不換椅,每一位瑞典學院的院士都能知道他的椅子的歷史,比如歷史上誰用過他這張椅子。當然,這些院士的故事,遠遠比椅子的歷史精彩。

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閻彬 張潔瑤

瑞典女作家林德格倫(右)在2002年去世前,每年都在瑞典最受喜愛的女性排名第一,超過了王后西爾維亞和女王儲維多利亞的人望。瑞典人一直呼吁瑞典學院頒發諾貝爾獎給她,但瑞典學院認為“她的作品還不配這個獎”。這是1997年女王儲維多利亞向林德格倫頒發“全球最好的瑞典人”獎并祝。 (東方IC/圖)

四張空椅子:7、12、14、15

2012年12月8日,在瑞典學院二樓的天井,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秘書赫拉斯·恩道爾給南方周末記者展示了16幅院士的大幅照片及其帶編號的椅子,之所以不是18位,原因是一位剛剛去世,一位長期不積極參加學院的工作。

1989年,瑞典文學院內因這類問題爆發了兩百年來最大的爭議,以至有三名院士憤而辭職,一下子空了三張椅子,它們的編號分別是:第14椅的學院前任常任秘書(1977年至1986年)兼諾獎委員會主席(1981年至1987年)L.J.W.于倫斯坦,坐第15椅的是瑞典最著名的女作家、當時兩名女院士之一K.L.艾克曼,第12椅的K.W.阿斯本斯特羅姆。

起因是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下令追殺《撒旦詩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薩爾曼·拉什迪,這一追殺舉世震驚,瑞典各文化團體尤其是作家紛紛發表抗議聲明,瑞典學院院士的基本道義傾向雖然支持拉什迪,但多數院士仍以“學院不應干預政治”為由,拒絕以學院名義發表聲明。因此,三名異議院士公開宣布退出學院,盡管學院基于終身制的規定不予批準,他們也不再參加學院的活動。

“于倫斯坦和艾克曼據稱受到學院在這件事上的緊張局勢的牽連而離開,而阿斯本斯特羅姆在門半掩的時候逃出來。作為一名溫和的無政府主義者,他拒絕參加任何一種協會,哪怕是集郵俱樂部。”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對南方周末記者這樣評價。

于倫斯坦1966年被選入瑞典學院院士,1970年代他被學院選中擔任常任秘書的要職。在恩道爾的眼中,于倫斯坦在整個1980年代在瑞典學院中都非?;钴S。

于倫斯坦提出了“實用主義”的新政策:諾貝爾獎不是一種榮譽,而是一種投資或賭注,用來促進創作,“要求獎金有一種益處的功能”。1971年授予巴勃羅·聶魯達和1973年授予帕·懷特,這兩項獎都符合指出“一項鮮為人知的語言或文化領域”的愿望。實用主義觀點的突破,就是1978年令人驚異地選中鮮為人知的艾·巴·辛格。接著1982年授予并非無名之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