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印度宗教大沖突的背后
印度的宗教沖突歷史悠久,已經成了一個冤冤相報的死結,孰是孰非很難判斷,短期里也很難有什么立竿見影的解決辦法。和腐敗、糟糕的基礎設施一樣,血腥的宗教沖突將是印度大國之路的另一個長期和巨大的障礙。
印度的宗教矛盾已超越巴以沖突,被稱為二戰以來和平時期最大的悲劇
奧斯卡獲獎影片《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是對印度社會生活全景式的刻畫。貧民窟出身的男主人公賈馬爾通過回憶自己的人生經歷,正確回答了電視有獎問答的所有問題,最終成了百萬富翁。賈馬爾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是:羅摩神手中握的是什么?羅摩神是印度教的神祇,身為穆斯林的賈馬爾本來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他母親被印度教徒殺害的場景,幫助他選擇了正確答案。片中印度教徒手持長刀和火把砍向穆斯林的慘烈場景,是印度綿延不絕的宗教沖突的真實寫照。
印度的宗教矛盾歷來十分突出,其中以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矛盾尤為尖銳,歷史上他們之間爆發過無數次流血沖突,死傷人數和毀壞財物之多,已超越巴以沖突,被稱為二戰以來和平時期最大的悲劇。
最近,這一出悲劇又有了新的發展。7月19日,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先后有4名當地穆斯林遭到殺害,從而引發了當地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報復性襲擊?,F已造成將近八十人死亡、四十多萬人流離失所,四百多個村莊化為灰燼。7月26日起,印度內政部、國防部派數千警力和陸軍進入沖突地區,并在一些地區實行宵禁。
盡管如此,沖突還是蔓延到了其他地方。8月11日,西部城市孟買上萬名穆斯林舉行集會,抗議阿薩姆邦的騷亂,但集會演變成了暴力事件,又導致兩人喪生、數十人受傷。緊接著,印度南部地區紛紛傳言當地穆斯林即將對來自阿薩姆邦的人進行報復,導致數千名阿薩姆邦人火速逃離。
在印度,印度教徒人口占82%,伊斯蘭教徒占12%,他們之間的恩怨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早在13世紀就初露端倪。印度教是印度次大陸本土形成的宗教,伊斯蘭教則是外來的宗教。1206年,進入北印度的穆斯林建立德里蘇丹王朝并奉伊斯蘭教為國教以后,就產生了印度教和穆斯林的關系問題。1526年,外族人巴布爾建立莫臥兒帝國,將伊斯蘭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大量不甘忍受印度教種姓制度壓迫的“不可接觸者”皈依伊斯蘭教,希望擺脫自己的悲慘命運,而印度教高等種姓則因此把伊斯蘭教等同于“不可接觸者”,視之為不潔凈而加以鄙視。還有一些激進的印度教徒認為,伊斯蘭教是入侵者的宗教,它在次大陸的繁衍,是印度教的恥辱。
印度建國之后,執政的國大黨鑒于穆斯林在人口上是少數,在經濟上比較弱勢,出臺了一系列照顧穆斯林的政策,印度的宗教沖突暫時得以緩解。1990年代以后,伴隨著國大黨一黨獨大地位的終結,人民黨等政黨為了上臺執政,抨擊國大黨的宗教政策對印度教徒不公平,號召印度教教徒團結起來,為爭取平等地位而戰斗,并以重建印度教的“羅摩廟”作為政綱的重點之一。羅摩是印度教的大神,其誕生地——北方邦的阿約提亞曾有一座羅摩廟,1528年,莫臥兒帝國的穆斯林統治者拆毀了羅摩廟并在原址上興建了巴布里清真寺。歷史上印度教徒曾多次要求拆寺建廟,為此雙方曾多次發生宗教沖突。
人民黨利用“羅摩廟”糾紛發動群眾,迅速擴大了政治影響,一度成為印度國會第一大黨,但也為宗教沖突的激化埋下了伏筆。1992年,在人民黨主席阿德瓦尼的帶領下,大批印度教徒拆毀了巴布里清真寺,這立即在全國引發大規模暴力沖突。據官方統計,一周之內有1097人喪生、4085人受傷,政府在135個城鎮實行了宵禁。10年之后的2002年,一些印度教徒坐火車前往阿約提亞準備重建羅摩廟時,被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派縱火,燒死58人,新一輪的沖突再次上演。
以此觀之,印度的宗教沖突歷史悠久,已經成了一個冤冤相報的死結,孰是孰非很難判斷,短期里也很難有什么立竿見影的解決辦法。和腐敗、糟糕的基礎設施一樣,血腥的宗教沖突將是印度大國之路的另一個長期和巨大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