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榮譽” 有“權利” 想“做事” 港澳臺委員在地方兩會
2013年1月下旬,中國地方兩會陸續開幕。在所有與會人士中,新晉廣東省政協委員周星馳當仁不讓地成為“話題人物”。參與兩會的港澳臺人士是怎么挑選出來的,他們代表誰的利益?在不同于他們所屬地區體制的內地,他們又是如何參政議政的?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3年1月25日,廣州,第一次被推舉為廣東省政協委員的周星馳聽取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周星馳現身會場,遭到記者圍堵。
“你首先要認可這個制度,對這個制度有信心,才會到內地來發揮作用。”
以前港澳委員到山西開全會時,山西省領導都會專門安排宴請。“但是今年不同了,中央領導人有了‘節約’的批示,這些宴請就沒有了。”
2013年1月下旬,中國地方兩會陸續開幕。在所有與會人士中,新晉廣東省政協委員周星馳當仁不讓地成為“話題人物”。
無論是網民們用其經典電影臺詞惡搞他“星爺是一個政協委員”,還是“星爺”在參會之路上被媒體圍追堵截,這位紅遍全中國的香港喜劇明星,再次激發了那個久藏于公眾心底的疑問:明星能否履行參政議政的職責?
事實上,2013年省市級兩會中,涌現出了大批港澳臺人士,包括香港過去的艷星彭丹、臺灣籍主持人吳小莉、原澳門特首何厚鏵之子何敬民等名人,此外還有遍布內地的港澳臺商人。
“兩會”是各類群體利益的代表向政府提出意見和要求的場合。那么,參與兩會的港澳臺人士是怎么挑選出來的,他們代表誰的利益?在不同于他們所屬地區體制的內地,他們又是如何參政議政的?
“把政協委員當作榮譽”
周星馳并沒有像拍電影那樣敬業地“開會”。在廣東省政協第十一屆一次會議六天的會期中,周委員僅參會半天,其余時間全部告假。
“星爺”無暇參會本無意外,意外的是:他如何從一個香港藝人變為廣東省政協委員?“人員選拔不是我們說了算。”廣東省政協新聞處副處長賴南輝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說,政協委員是各個界別先推舉出代表,最后由省委統戰部統一協調把關,確定最終人選。
對于來自香港的政協委員,廣東省委統戰部并非自主確定。它需要與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協調。一位接近中聯辦的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香港的委員,先由中聯辦各個部門在不同業界選對象,然后推薦給中聯辦協調部,由他們統籌后再推薦給各個省。”
一般情況下,每次新一屆政協會議召開前半年,中聯辦就開始在各個業界物色人選。比如香港體育界有700多個社團,社團之上又有74個總會,中聯辦不可能全部接觸一遍,通常是在傳統友好的二三十個總會中物色人選。
周星馳就是由中聯辦宣傳文體部負責推薦的。“整個過程比較簡單,就是中聯辦在跟業界接觸時,覺得比較喜歡周星馳,據此給他一個認可。”上述接近中聯辦的人士說。
香港知名電影監制吳思遠已經當了15年上海市政協委員。在他印象里,以前是根據籍貫確定政協委員,“比如你是在香港的北京人,那么北京市委統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