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材:“袖珍”央企的大生意
中航材誕生于計劃經濟體制,曾經擁有中國飛機采購和航材業務的專營權。歷經三十多年體制變革、權力分流、轉型突圍,這家經營業績并不佳的央企仍像一塊化石一樣頑強地活著。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中國某航空公司地勤人員站在巨大的羅爾斯·羅伊斯發動機前,查看渦輪葉片。目前,中國三大航空公司分別建立了各自的航材保障體系。
中航材誕生于計劃經濟體制,曾經擁有中國飛機采購和航材業務的專營權。歷經三十多年體制變革、權力分流、轉型突圍,這家經營業績并不佳的央企仍像一塊化石一樣頑強地活著。
賄案背后的采購權
2013年1月6日,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一篇報道稱,全球第二大飛機發動機制造商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簡稱“羅羅”),涉嫌通過行賄獲得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與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發動機采購訂單。一個叫陳新的中國人是上述行賄案的涉案人員。
陳新曾先后任國航規劃發展部副總經理和東航規劃發展部副總經理。在航空公司,規劃發展部是負責飛機和發動機等航材引進的重要部門。有的也叫做采購部,或者航材引進辦公室。
在中國航空工業交易市場,這樁賄案引起了人們對航材采購內在機制的關注。
一位曾經在某飛機制造巨頭工作的飛機銷售人員曾經跟陳新打過交道。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制造商行賄陳新的目的是獲取談判的重要信息。想靠行賄直接獲取訂單,在航空工業交易市場不太可能。因為在中國,購買飛機不僅僅是航空公司自主的經濟行為。
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前院長、現交通運輸部部長政策咨詢小組委員田保華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飛機交易的金額動輒數十億美元,因此很多航空公司的飛機訂單往往會集中在外交活動中一起簽訂。
據田保華透露,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簡稱中航材)這家在計劃經濟時代誕生的微型央企,就是為此服務的,統一簽訂購機意向或者協議。
作為國家集中采購飛機的主體,中航材在過去30年里,總共為國內各航空公司購買和租賃飛機計1700余架。
中航材網站上的信息顯示,中航材的飛機批量采購業務是經國務院、國家發改委、民航局的批準,以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中立地位作為飛機批量采購的總協調,將各航空公司所認購的機型打包形成批量,以爭取到更優惠的價格和更好的技術保障及商務條件。
上述飛機銷售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透露,航空公司想買飛機的時候,先是將購機計劃報給中國民航總局,民航總局會對市場和運力做一個預測,將意見報給國家發改委,再由發改委根據外交需求,通過中航材集中采購。
中航材宣傳部門一位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中航材雖然占據了國內航空器材采購的大半江山,但并非壟斷,國內幾大航空公司,都有自主購機的權力,另外很多金融機構比如工銀租賃,也都有采購飛機的權力。
南方周末記者通過梳理過去十年中航材的集中飛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