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單”撲火 理財產品隱秘利益鏈
嚴厲的信貸管控下,一些曾被銀行拒之門外的“次貸”項目,搖身變成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并順利繞過重重審查,由銀行員工私下售賣給普通大眾。這是理財產品市場上正在發生的新游戲,而風險正在醞釀之中。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借助銀行“飛單”,與中鼎計劃性質相似的各種“理財產品”仍在通過各種意想不到的影子渠道,抵達普通消費者的手中。
在多方參與的“飛單”游戲背后,是隱秘的利益鏈條。2013年,許多項目的兌付開始逼近,“飛單”如何平安落地,由誰接盤,尚未可知。
嚴厲的信貸管控下,一些曾被銀行拒之門外的“次貸”項目,搖身變成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并順利繞過重重審查,由銀行員工私下售賣給普通大眾。
這是理財產品市場上正在發生的新游戲,而風險正在醞釀之中。
“銀行不能信,還能信誰?”
中國的老百姓,最相信的還是銀行。
39歲的上海商人郭四平沒想到,不到一個半月就等來了賠付電話。“本金要還給大家。”電話那頭說。
之前,郭因購買的一款名叫“北京中鼎投資中心入伙計劃”的理財產品發生償付問題,上百名投資者集體抗議。2013年1月14日,上海嘉定區鈕賓凱國際大酒店二樓。在退回投資協議、擔保協議等文件之后,郭拿回了投入中鼎投資計劃的50萬元本金。
具體的賠償方案是:由擔保方中發擔保公司,按照本金全額購買投資者所持有的投資計劃,但協議約定11%-13%的收益無法兌現。銀行還提出,為了彌補利息損失,投資者可自愿購買由銀行自身發行的一年期理財產品,承諾收益率超過6%,而現有市面銷售的同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在4%左右。
事實上,這樣的理財產品賠付危機并非個例,大量風險參差不齊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未經甄別,就已通過類似渠道抵達投資者手中。
之前,和大多數普通投資者相同,對于銀行理財復雜的產品體系,郭四平并不知情。
出事之后,他才發現這里面大有玄機,有些產品是銀行自己發行的,有些是代銷產品。銀行自己發行的產品,分保本和不保本型;代銷產品里,又分走過銀行報備程序和銀行私下售賣的。
對于不明就里的投資者而言,這些基層網點私售行為,就是一場有組織的官方代銷——投資者是由銀行大堂員工領進貴賓室,客戶經理介紹理財計劃,銀行提供“一條龍”購買服務。
具體到郭四平的這款產品上,2012年3月,他將存在某銀行的50萬匯往了注冊地在北京的通商國銀資產管理公司,這家公司以“四期中鼎理財計劃”的名義募集了1.47億,其中1.19億由某銀行代銷。
中鼎的理財計劃很快銷售一空,投資者出示的電匯單顯示,他們的資金都是從該銀行賬戶電匯至通商國銀賬戶。也有投資者為了購買中鼎理財計劃,特地在該銀行辦理了銀行卡。
但沒有人告訴這些投資者,資金實際使用方是河南商人魏辰陽,而在理財計劃募集前,魏辰陽在河南的擔保公司資金鏈已瀕臨斷裂。
直到中鼎出事之前,郭四平從來沒有關注過錢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