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如何“理而不亂”
華夏銀行的“飛單”事件揭露出了冰山一角,眼下,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監管層都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人們更希望中國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能在危機中得以完善,并能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理財產品兌付危機讓金融機構和監管者都深陷其中,人們更希望中國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能借機完善,并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最近兩個月,銀行理財產品信任危機成了銀監會最為頭疼的事。
2013年1月中旬銀監會召開的2013年全國銀行監管工作會議上,代銷私募股權理財產品直接被叫停了。未經授權銷售產品、誤導消費者購買更是嚴格禁止。業內無不驚呼,銀行理財產品迎來監管時代。
理財產品糾紛都成了時下最熱門的議題,從傳統的監管辦法看,常規辦法“資本充足率”和“壞賬準備金”,對于表外交易的理財產品而言,這些監管通通無效。
華夏銀行的“飛單”事件揭露出了冰山一角,眼下,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監管層都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人們更希望中國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能在危機中得以完善,并能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2012年11月21日,中國銀監會宣布正式成立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局,代表消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