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專權:教育單一化的淵藪
對比或可透視出今天中國大學及其校長們的意識。清華大學的百年慶典,要在人民大會堂而不是自己的校園舉行。清華大學校長認為:“取消學校級別很有必要,不過有些學校擔心取消行政級別后,可能會造成學校與政府部門打交道時出現困難的問題”。而1922年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則認為:“教育事業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持獨立的資格,毫不受各派政黨或各派教會的影響?!?/blockquote>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趙若達
副部級乃至正部級的冠冕,對一個智者,是一種抬舉嗎?一個頂級大學的校長在社會上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時,應該自覺自己是代表一個系統出場的,矮化了自己就是矮化了這個系統。校長的地位與意識
一個理想的現代社會中,應存在三個獨立的系統:政治權力、經濟生產、知識傳承。古代社會不存在三者鼎足而立的情形,權力有打壓其他兩個系統的極大可能。但也不存在其他兩個系統完全消融于權力系統的狀態,非權力系統無此期望,惟力所不逮。在現代社會,我們既看到了權力令其他兩系統徹底臣服的案例,也看到了三系統鼎足而立的情形。無疑,后者是平衡、穩定、損失小、可持續、發育充分的社會。
中央集權制曾出現于多個時空下。但中國歷史上的中央集權制覆蓋地域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發育最充分。中國權力形態的早熟和膨脹,導致其他兩個系統難以充分發育。但限于前現代的技術力量,皇權難以覆蓋到方方面面。乃至社會上有發達的商業交換系統和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商人,也有不侍奉科舉的書院和少許思想者獨立的聲音。
是挾持了現代技術力量的集權制導致了其他兩個系統徹底融化在政治權力系統中。計劃經濟時代,經濟與政治幾乎合一。當政治經濟的全權制結構導致國民經濟走到盡頭時,改革開放發生了。在這三十余年中,經濟系統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和獨立性。自然,還遠不能與成熟的現代國家相比。當今無數大學畢業生對公務員趨之若鶩,證明官本位威力依舊,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權力與利益的反映。與經濟系統遠不充分的獨立性相比,教育系統尚相距甚遠。教育、文化、傳媒機構都還不允許民間自由進入,它要忠實地貫徹主導者的意志。
諸多表征都可以透視出大學卑微的性格。中國第一學府清華大學的百年慶典,要在人民大會堂而不是自己的校園舉行。似乎大會堂的規格,領導的出席,才是學校的面子所在。那部紀念冊,更是將清華校領導心目中政治家與學者的位置,如同水滸一百單八將一般清晰地呈現。清華大學校長這樣認識“去行政化”:
“取消學校級別很有必要,不過有些學校擔心取消行政級別后,可能會造成學校與政府部門打交道時出現困難的問題……去行政化不是說把行政級別去掉就完事,應該有配套的制度。如果不要現存的行政級別,那么將來政府從學校里選人,將有怎樣的制度銜接,這都需要考慮。比如政府部門需要學校里的人去當司長,或要調出一個副省長,這種情況下怎么跟現實中的用人制度相銜接?(中廣網2010年3月8日)”
以下對比,或可透視出今天中國大學及其校長們的意識。
1922年3月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發表《教育獨立議》一文:
“……教育事業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持獨立的資格,毫不受各派政黨或各派教會的影響。……大學的事務,都由大學教授作組織的教育委員會主持。大學校長,也由委員會舉出。……教育部,專辦理高等教育會議所議決事務之有關系于中央政府者,及其他全國教育統計與報告等事,不得干涉各大學區事務。教育總長必經高等教育會議承認,不受政黨內閣更迭的影響。”
翌年的“羅文干案”后蔡元培發表了《不合作宣言》:
《易傳》說:“小人知進不知退。”…&h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