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敘王澍
2012年2月28日,王澍獲得普利茲克獎。作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建筑師,王澍、象山校區……都成了人們并不太了解卻津津樂道的關鍵詞。風頭直至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王澍獲獎一年后,這個“建筑界的最高獎項”對建筑師和中國建筑來說,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改變?
責任編輯:袁蕾 李宏宇
王澍對象山校區的設計靈感來自靈隱寺飛來峰。高低錯落的窗戶是王澍設計的特色之一,卻讓身處其中的人心里“七上八下”。象山校區建筑群落剛剛建成時曾被人稱為“最丑建筑”,現在卻因成為普利茲克獲獎作品受到好評。
2012年2月28日,王澍獲得普利茲克獎。作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建筑師,王澍、象山校區……都成了人們并不太了解卻津津樂道的關鍵詞。風頭直至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王澍獲獎一年后,這個“建筑界的最高獎項”對建筑師和中國建筑來說,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改變?
“現在有很多地方在邀請我。”王寶根咧嘴笑著,露出兩排久經香煙烤炙的牙齒。
南方周末記者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見到王寶根的時候,這位工程項目經理已經連續好幾個月接到一些陌生來電——桂林的、福建的、安徽的,最多還是江浙的——都是想請他照貓畫虎,去建幾座“王澍那樣的房子”。
王寶根沒時間,他正忙著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二期工程——也是王澍的設計。他造“王澍的房子”已將近十年,可直到現在,那些“民間很難接受”的新式做法還是讓他在施工時屢屢卡殼。以前他可以隨時把王澍拉來開會解決,如今不行了——因為一年前那個他從沒聽過的“普利茲克獎”。
南方周末記者在象山校區的戶外咖啡廳專訪王澍時,王寶根趁著間隙過來遞煙,說起在建的校園接待處,如果衛生間通水,“就會往下掉泥巴”。王澍告訴他:“等你有了十幾二十個問題,你把它全部列成單子,我下周過來一次解決。”
這場三小時的采訪還被另外打斷四次:從揚州大學來參觀的七八位建筑系學生激動地認出王澍,要求合影;建筑學院開會,院長王澍匆匆從象山南趕到象山北,發言5分鐘后又匆匆趕回;一位德國漢學家在校方人員陪同下來和王澍打招呼;王澍的妻子陸文宇一路小跑,催他趕赴下一場會面——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士徐小虎與他們約了午飯。
徐小虎八十多歲,研究中國繪畫史,第一次看到象山校區時,她“感動得大哭”,陸文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說她在這些建筑里看到了宋代的筆法。”
王澍把中國的奢華建筑稱為“驢糞蛋表面光”工程。外部光鮮,內部省錢,十年后就不能看了。
上一個月課,不如到工地待3天
王澍一切日程都由妻子陸文宇安排。
他們在杭州城北有套“自宅”。這套兩室一廳是在1990年代分配,使用面積只有五十多平米。王澍在此營造了自己的第一個“園林”:八盞燈照射處,就是“八間不能住的房子”;陽臺上的亭子獨立起來,形成“園中之屋”;客廳中惟一一張大椅子,就是座“可以坐的建筑”;最大的那張工作臺,毫不客氣地擁有四個“斗拱”,像個真正的建筑那樣。
“斗拱”是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也是王澍兒子的小名。王斗拱11歲,對自己這個奇怪的名字&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