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的宇宙

如果我們極有可能生活在虛擬現實之中,自己只不過是其中的虛擬生物,那么我們該怎么辦才好呢?羅賓·漢森認為,你應該做的就是努力創造機會延長自己在這場模擬中的存活時間,或者尋求將來再被模擬一次。

責任編輯:朱力遠

約翰·D.巴羅(John D. Barrow)是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學系教授,也是一位高產的科普作家。本文選自巴羅的新作《宇宙之書》,在書中,巴羅帶我們領略了一座妙趣橫生的宇宙陳列館,其中藏有各式各樣匪夷所思的宇宙。宇宙的原始含義是“一切”。但巴羅解說道,宇宙不僅包括可以存在的一切,還包括可能存在的、但還未發現的一切,甚至還要包括不可能存在的一切。

模擬宇宙

一旦你認真對待所有(或幾乎所有)可能的宇宙都可以(或確實)存在的想法,那么一種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武斷地將某個可能性引申成為必然性,然后串聯這些不合理的因果關系,推斷出一件毫無關聯的結果,這就是滑坡謬誤。——譯者注)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我們已經看到,一個文明的科技水平只要比我們發達一點點,就有能力進行一場宇宙模擬實驗,其中可以產生多種能夠相互交流的智慧生物。這個文明會擁有強大的計算機,其計算能力要比我們的計算機高一個巨大的量級。他們不但像我們這樣,能夠模擬天氣變化或星系的形成,還能進一步看到恒星和行星系統的形成,于是通過對虛擬世界的研究,他們的行星地質學和地形學也得到了發展。接著,將生物化學的法則和天文學的模擬結合起來以后,他們就能看到生命和意識的演化過程(根據他們的需要,這些過程都可以被任意地加速)。

正如我們能觀察果蠅的生命周期,他們也能跟蹤生命的演化進程,觀察文明如何發展,如何相互交流。他們甚至可以圍觀虛擬生物之間的爭論:天上是否存在一個“大程序員”,他不但創造了宇宙,還可以隨意挑戰他們已經習慣遵從的自然法則。

一旦有誰掌握了模擬宇宙的能力,虛擬的宇宙就會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很快就會超過真實宇宙的數量。而且尼克·博斯特羅姆斷言,如果隨機選出一個智慧生物作為考察對象,那它更可能生活在虛擬現實之中,而不是真正的現實之中。

這個驚人的結論引發了更多討論,如果我們極有可能生活在虛擬現實之中,自己只不過是其中的虛擬生物,那么我們該怎么辦才好呢?羅賓·漢森認為,你應該做的就是努力創造機會延長自己在這場模擬中的存活時間,或者尋求將來再被模擬一次,盡管這個忠告聽起來像是很多人都信奉的個人奮斗策略,而不論他們認為自己生活在哪種類型的宇宙中。對此,保羅·戴維斯回應道,我們極有可能生活在虛擬現實之中,這以反證法證明了涵蓋所有可能性的多重宇宙的存在——但這無疑會讓我們從宇宙中獲取可靠知識的愿望日漸渺茫。

有些人認為宇宙是由一個“大設計師”專門為生命的存在而設計的。為了反對這種論調,一些宇宙學家明確地提到了我們所介紹過的多重宇宙學說以及暴脹宇宙理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